上海市徐汇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默写与文常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陌生的城市中,突然遇到一个老相识,对于形影相吊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事。
B.在昨天的东京奥运男子百米短跑半决赛中,苏炳添以急如星火的速度冲线,创造了该项目新的亚洲纪录,昂首挺进决赛。
C.有些传统产业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况,很难维持下去。
D.今天的座谈会可说是群贤毕至,语言学界有名望的老先生全来了。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①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
②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
③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④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
格非
①什么是“他者”?学理论肯定知道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所谓的“现象学的还原”。“他者”是一个哲学概念,但是我不打算从哲学史给大家描述从康德到胡塞尔,到尼采,到海德格尔这整个过程。我想跟大家举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他者”。
②大家都经常照镜子,镜子本身反映的是客观的,但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图像是主观的,是自我与它“合谋”的,是欲望化的产物。心理学早就做过研究,很多人喜欢镜子不喜欢照片,因为照片更接近于真实。“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那个自己。
③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经验时如何发现“他者”。如果你在作品中没有勇气面对“他者”,那你作品永远是在制造一种甜腻和唯美。我现在看很多人写的东西,美得化不开,浓得化不开,全是这些浪漫的想象,看得实在是烦。它里面没有陌生化的、坚硬的东西,非常流畅,也非常廉价,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生活的经验本身。
④所以,我们要拥有自己经验的财富,就必须经过“他者”的介入,这个当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你敢不敢面对“他者”,要不要把“他者”引入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当中。
⑤我举一个例子,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很简单的小说,是从《一千零一夜》里的一则故事改编来的,题目叫《两个做梦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个人因为一个梦千里迢迢去巴格达寻宝,却被另一个当地的做梦者告知梦到宝藏在主人公自家的院子里。他听到后赶忙回家,找到了藏在自己院子里的宝藏。借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这当中就需要“他者”的介入。在自己家你是挖不出财富的,你不知道财富在哪,不知道那些经验有什么意义。到远方去,这个旅途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实际上构成了找到财富的重要一环。
⑥写作也是如此。马尔克斯说,你只有远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一个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说不出农村有什么特点。只有从农村到了城市生存一段时间,就会知道所有城里和从前形成区别的,都是农村的特点。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如果你过于沉湎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以此自得,不敢去碰撞自身以外的经验,那就是自恋。一个自恋的人是写不好东西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所拥有的意义是什么。
⑦过去没有“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正是西方文化进来之后,我们才有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学的概念,才有国学的概念。这些都是在“他者”的介入之后显现出的。
⑧与此同时,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经历“他者”的过程是极其惨痛的,是被迫的。这个“他者”是打进来。从不服到服。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向人家学习,于是出现了一种极端化的过程,开始产生了对我们所拥有的都厌恶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嘲笑鲁迅他们的激进主义,可是在他们的年代,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鲁迅觉得中国的书一本都不要读,吴稚晖说要把中国书全部都扔到茅厕里去。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很极端,因为他们发现了“他者”,发现了他者很强大。当西方作为“他者”首先吞并了印度,使得中国、日本惶惶不可终日。日本人开始了明治维新,之后连日本都成为我们强大的对手,中国人便不得不改革,所以当鲁迅先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出现某种激进的、极端化的言辞和观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工夫没有白做,正是因为我们和“他者”开始接触,中国才走上了健康的道路。
⑨所以,今天我们要开阔心胸,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经验里。如果都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那就成了经验主义写作,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
(有删改)
3.标题中的“他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内容,补充第⑤段画线部分。
5.以下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⑥段画线句局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他只有在身不由己的时候才会放弃竞选,现在他没放弃竞选,所以看来,他没身不由己。
B.他只有在身不由己的时候才会放弃竞选,现在他放弃竞选了,所以,他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
C.他只要是候选人,就会进入现场。现在他是候选人,所以,他进入现场了。
D.他只要是候选人,就会进入现场。目前他还没有进入现场,所以,他不是候选人。
6.对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喜欢遇见“他者”。
B.“他者”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自动化”的生活。
C.发现“他者”指的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发现“他者”要走出个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
7.有人认为第⑧段的内容偏离了主题,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8.文章第?段第?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9.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1.请用《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的观点,对木心先生的成就加以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七哀歌》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乙)《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2.《七哀诗》与《氓》不可能同时被收录于以下哪部著作?()
A.《古诗菁华集》B.《风物志大赏》
C.《比兴手法赏析大全》D.《中华传统文化鉴赏》
13.与《氓》这首诗歌中女子形象最为接近的一位是()
A.晴雯B.袭人C.王熙凤D.秦可卿
14.《诗经》中“弃妇”的解读由本义向象征义多元引申,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以《七哀诗》为例,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复斋传
(明)刘大櫆
①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②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③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④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⑤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上官将疏荐之
(2)先生请诘其鬻子也
16.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遂解组归(_______)
A.辞免官职B.脱离组织C.解开绳子D.解除俸禄
(2)久不能输(_______)
A.赶不上B.缴纳C.运送D.传达
17.用“/”为第(5)段划线句断句。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
18.将第(4)段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
19.文章第(3)段主要刻画了张复斋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象特点。
20.请以第(4)段为例,具体分析张复斋在断案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听讼仁明”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宋]曾巩
①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
②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动于四体,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③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今学士大夫之于持其身、养其性,凡有待于外者皆不能具,得之于内者又皆略其事,可谓简且易矣。然所以求其放心,伐其邪气,而成文武之材,就道德之实者,岂不难哉!此予所以惧不至于君子而入于小人也。
④夫有待于外者,余既力不足,而于琴窃有志焉久矣,然患其莫余授也。治平三年夏,得洪君于京师,始合同舍之士,听其琴于相国寺之维摩院。洪君之于琴,非特能其音,又能其意者也。予将就学焉,故道予之所慕于古者,庶乎其有以自发也。同舍之士,丁宝臣元珍、郑穆闳中、孙觉莘老、林希子中,而予曾巩子固也。洪君名规,字方叔,以文学吏事称于世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矣C.焉D.也
22.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先贤学者学习实践“五礼”和“六乐”,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礼仪修养细致入微。
B.孔子认为乐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在于乐。
C.作者通过“古之学者”与“今学士大夫”的对比,强调欲成为君子需倚靠礼乐来形成礼仪规范,兼修内心,养成高尚品德。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议论、抒情相结合,作者纵论古今,富有学者气息,对礼乐的态度也可见作者恭谨、严肃的一面。
24.“噫!古之学者,其役之于内外以持其心、养其性者,至于如此,此君子所以爱,日而自强不息,以求至乎极也。然其习之有素,闲之有具如此,则求其放心,伐其邪气,而成文武之材,就道德之实者,可谓易矣。”为选文中删去的一段,请问该段文字放在哪两段之间更合适?()
A.①②段之间B.②③段之间C.③④段之间D.④段之后
25.概括本文写作意图。
七、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中国古人从自然启迪心灵,收获人生智慧,而当下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是否意味着人们难以再获得人生智慧呢?
就此写一篇字左右的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乌鸟私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犹”“骸”“羲”。
2.
(1)B
(2)D
3.自身以外的经验。
4.作为写作者,我们其实都拥有财富,它就在我们家的喷泉底下,问题是你能不能挖出来。
5.D
6.C
7.不赞同。本文的主题是经历“他者”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第⑧段以鲁迅等人面向西方学习时的激进主义态度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他者”的意义、价值,以及具有冲击性的特点,与文本主题一致,并且扩展(升华、深化)了主题的广度,具有时代意义。引出下文的结论。
8.第?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9.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木心的画作的价值在平时并不被很多人理解,知音才能理解他作品的真正含义。以画的视角,表现木心对知音的渴望。
10.含蓄地表现了木心坎坷的一生和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及成就深深感染了作者,引起了作者无尽的思考。“思绪如雨”,末段以景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情感体会的广阔空间。
首尾呼应,“细雨如丝”呼应了首段“烟雨迷离”,使文章结构严谨,使得意境和谐圆融。
11.观点:“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
(1)出生于江南水乡——乌镇,青春少年时期的饱读诗书、醉心绘画写生的成长经验成为木心积淀文学、绘画、艺术素养的“他者”。
(2)文革期间,饱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与痛苦的惨痛经历,磨砺着他坚持创作,点亮不屈的精神。
(3)而旅居美国纽约的生活经验成为木心观察生活的“他者”,帮助他学贯中西,重新审视艺术的真谛。
(4)晚年落叶归根,以一生和世间的美好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12.B
13.A
14.弃妇与逐臣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弃妇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
以弃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全诗处处从弃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
15.(1)上疏、奏报(2)询问
16.AB
17.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
18.大家都争相去看断案,天气正寒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让人同情的样子。
19.仁爱百姓不屈权贵
20.他先假意责骂商人的父亲不体恤自己的儿子,并假意杖击他,然后暗中观察商人的表情,发现他没有任何变化,从而指出商人所说的“孝”实为虚辞,此为“明”;而后拿出商人行贿的钱财给予其父亲养老,此为“仁”。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句意:上司准备上疏推荐他。“疏”,上疏、奏报。
(2)句意:先生询问得知他们有的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诘”,询问。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句意:就被解除了官职。“解组”,被解除官职,辞免官职。
故选A。
(2)句意:久久不能上交。“输”,上交,缴纳。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若往而盗若瓜”是主谓句,“而”连接前后的两个动词“往”和“盗”,“盗若瓜”是动宾短语,其后要断开;
“值若之警”是时间状语,其后要断开;
“相殴相持”是推断描述两个人打斗的场面,其后要断开;
“以至于此”是推断的结果。
此句的完整翻译: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皆”,都;“视之”,看断案;“方”,正;“贾人”,商人;“衣其父以新衣”,状语后置句;“衣”,名词动用,给……穿;“著”,穿;“敝衣”,破衣服;“状”,……的样子。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从“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可知,张复斋仁爱百姓;
从“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可知,张复斋不屈权贵。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可知,张复斋断案之“明”;
从“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可知,张复斋之后拿出商人行贿的钱财给予其父亲养老,可见张复斋断案之“仁”。
参考译文:
①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②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③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④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⑤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询问得知他们有的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21.B
22.写古代学者学习六艺的困难,不仅要学技艺,还要掌握很多礼节,表明礼乐的繁杂丰富和重要。为后文的对比论证做铺垫,引出后文关于修习礼乐对保持心性、涵养品格的教化作用的议论。
23.B
24.B
25.本文通过论述乐对于修身的重要作用和记叙相国寺维摩院听琴之事,旨在表达对古之学者将礼乐内化于心的仰慕之情,呼吁、劝诫今之学士应该重视修习礼乐,修身养性成为君子。赞扬洪君擅长弹琴能用琴音涵养内心,表达向洪君学习弹琴以提高自身修养的愿望和自勉之情。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表示测度,相当于“吧”。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矣”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焉”,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也”,表示判断语气;表示肯定语气;有否定词的句子,表否定的肯定;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感叹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由文中“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可知作者在抒发感慨之情,综上故用“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的“矣”更好。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可知写古代学者学习六艺的困难,不仅要学技艺,还要掌握很多礼节,表明礼乐的繁杂丰富和重要。
由“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动于四体,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今学士大夫之于持其身、养其性,凡有待于外者皆不能具,得之于内者又皆略其事,可谓简且易矣”可知为后文的对比论证做铺垫,引出后文关于修习礼乐对保持心性、涵养品格的教化作用的议论。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
B.“所以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在于乐”说法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最终圆满于学《乐》。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呀!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整、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上懂得节制,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们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盛气凌人,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这是虚言吗?现在的学士大夫对于修身养性这件事情,凡是对外在知识不能具备极力学习追求极致的学习状态,对自省内心又简略其事(偷工减料),可以说是偷懒简陋,无礼轻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寻找他们丢失的本心,祛除他们不良的习气,从而形成文武双全的才能,实现道德之实有,简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担心自己无法成为君子反而沦为小人的原因啊!
对于外物有所倚靠(外在知识的学习),我已经能力不足,而对于弹琴我心里很久之前就想学了,只是担心没有人教我。治平三年夏天,在京师遇到洪君,开始与共居一舍的士人一起在相国寺的维摩院听他弹琴。洪君对于琴,不仅仅擅长琴音,还能够表达其中意蕴。我将向他学习,所以说出我所仰慕先贤的故事,希望拿这些故事来激励启发自己。共居一舍的士人,有丁宝臣元珍、郑穆闳中、孙觉莘老、林希子中,我曾巩子固。洪君名叫规,字方叔,凭借文学吏事著称于世。
五福临门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