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72篇古诗文要跳楼透析法的记忆ldq

白癜风会遗传吗 http://m.39.net/pf/a_6172524.html

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一下子扩充为原来5倍有多。学习压力本来就大的高中生有难了,只知道死记硬背的话只能跳楼,或者坐等语文高考成绩“割肉”。

重复次永久记住

的“科研成果”

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背古诗文,还是背英语单词,抑或是背大脑神经科学之类的专业课知识,很多时候都是在考试之前临急抱佛脚,反复进行“阅读—背诵”的循环,重复到一定次数之后总算记住了,赶紧参加考试,过后忘得一干二净。各位毕业了的童鞋,假如现在“裸考”当年曾经开夜车复习并考过的政治、地理、生物等课程,你还能及格吗?除非你一直在搞相关的专业方向,否则别说及格,0分都有可能。

如果重复记忆的次数足够多,是否就能经久不忘?年有一则科技报道如是说:

“据俄罗斯‘趣闻网’1月24日消息,英国科学家发现,将新单词在14分钟重复次,是永久记忆单词的最好办法。英国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研究发现,在15分钟内有声重复单词足够多的次数,可以帮助有效记忆单词。同时,专家指出,在不读单词的情况下,仅需在一定时间内被动倾听这一单词,大脑也会自动形成记忆。由此,专家指出,将新单词在14分钟内重复次,便可实现单词的永久记忆。”

这个消息我Google了Oxford、times、repeat等关键字都找不到英文原文,加上文中数字有出入,故真实性存疑。就算是真的,大脑在如此高强度的输入之下产生神经联系、蛋白结构等生物改变,虽然可实现长期记忆,但也没有可操作性——重复次仅记住1个单词,效率太低,正常人类也很难坚持。例如,要记住10,词汇量就至少要背14万分钟,每日背2小时的话都得3年多。

要记住72篇古诗文,大多数高中生只能重复死记硬背,因为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次或者“足够多次”,所以记忆效果只能勉强维持到考试那天。而且由于精力有限,72篇以外的古诗文估计无人问津。这样学得很累,也毫无生趣,距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用透析法“撸”一遍

历代古诗词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伍教练还真的有心了解传统文化,几年前曾经系统背诵过历代古诗词名篇,包括《诗经》、屈原的《离骚》以及大量唐诗宋词。我参照透析法的原理进行记忆:每日背一首4行古诗,若《离骚》之类长篇诗歌就背4句。当时我把历朝历代的古诗词TXT文档导入了手机,每日在刷牙、走路、坐车等零碎时间进行背诵,能背出4句就完成任务。当然,我力求做到理解,不时上网搜翻译解读,因为不理解的文字记忆效率差,记住了也没意义(背圆周率就毫无意义)。

这样背诗词耗时不多,关键是每日背完就算,忘了也不管。很多人背英语词汇书总是背不过list1A打头的单词,就是背着背着发现前面的词开始遗忘了,就回头重新背。如果承认自己的记忆力有限,遗忘是很正常的,而且意识到这不是白费劲,而是大脑已经进行了编码,但还不牢固。这时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在记忆计划上进行“大循环”,即背完全部内容一次之后再重复第二次,而不要执着于一个list或者一首诗的“小循环”。

当时我花了大半年才将中国历代古诗词“撸”了的一遍,虽然过后基本忘了,但读到的内容量远远超过了中小学语文课的阅读量,文化视野得到极大扩展,国学修养也有所提升。语文课跟英语课都是搞精读,尽管老师精讲,课后精炼,还要考试,但“小循环”的次数并未达到“足够多”,考完试一样遗忘。同样是遗忘,但是见识完全不一样。“精”意味着少,现在很多人争论语文课文篇目的选取、历史教科书某个事件的措辞,争来争去就是把学生当成学渣,仅能通过精读教科书上极其有限的内容去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浩如烟海的历史。如果真的想弘扬传统文化,包括近现代的革命历程,就应该培养大量读原著的习惯和兴趣,不对内容篇目进行任何“精选”。

“循环淡化处理”

整个文化海洋

背诵记忆应该立足于“大循环”,不仅是背完所有72篇或者整本词汇书之后再重新背,而是扩大到整个领域的语料库——这对于大脑记忆力而言,已经相当于无限的内容了。透析法(dialysis)就是基于“大循环”的方法,将“英语”这个溶解了几十万词汇、无数句子的海洋进行“循环淡化处理”,在使用习惯的驱动下不断“透过”和“析出”。

对于英语,我并不在乎学过多少词汇,只要能在生活中不断使用这种语言就行了,背词方面也就是在电子词典上每日花几分钟复习最近7天透析过的生词,过后是否遗忘也无所谓。这不难做到,不需要坚持,跟有些人每日背英语的刻苦不可同日而语。久而久之,蓦然回首测词汇,我的词汇量已经破两万大关。

对于语文,你也不用管72篇古诗文是否能记住,只要形成诵读古文的习惯和兴趣便可。背过的篇目也许很快就忘记,但你可以全面了解汉文化的文学遗产,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国学达人。也许有的同学记忆力比你强,能把72篇滚瓜烂熟,考试也高几分,但多年之后古文功底必定无法跟你相比。

由于兴趣不是特别大,我撸了一遍历代古诗词之后就没有再读“古文原著”了。我倒是有一位北大心理学的老同学Cherry,她很迷诗词,年复一年几乎每天都要在朋友圈贴一首古诗或者现代诗,还配上意境优美的照片,看得出不是为了“炫”或者“装”,而是真正懂得欣赏诗情画意,发自内心喜欢中华文化。

长期透析英语海洋做“大循环”,我还发现一个规律:尽管透析处理的词汇是随机的,但实用价值高的词汇(例如一些常用词),总是以较高的频率出现,于是自动优先被我记住。这么看来,“精读”的课文、词汇是教育官僚精选的,但人为的选择未必最佳,而长期“大循环”可以让我自动根据语料的频率分布记住真正的精华内容。

古诗文也是如此。官方精挑细选的72篇经典未必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未必适合你的个人文化品味。建议摆脱一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的限制,广泛接触历朝历代、诸子百家的作品,涉猎多了,自然会发现你喜欢的作者和篇章,他们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脱颖而出,令你产生思想的共鸣。到时你无须刻意记忆,也能随手引用或者随口吟诵几句。

透析古汉语

需要强大的电子词典

透析法完全可以用来学习古文,技术上需要强大的古汉语电子词典——古汉语意思不明确,阅读理解上难度超过英语,如果词典只是提供某个字或词的N条义项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全部古诗文的古今对译语料库,还要具体解释某个字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

例如,看到《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词典要立即能给出这个程度的准确解释“我叫羲和停鞭慢慢地行走啊,就是看到崦嵫也别让太阳急于靠近。羲和:神话中太阳神的车夫;弭节:放慢车行的速度,意为让太阳等一等,别落下去。崦嵫:神话中太阳神所住的山名;勿迫:不要靠近。”

古汉语跟英语最大的不同:英语是活的,今人还会用它不断创作,所以语料是无限的;古汉语是死的,古人留下的文字资料是固定的,将有价值的文献建立电子语料库,估计用一个硬盘就能装得下。基于全部语料库及解释之上的电子词典,将为有兴趣了解中华文化的初学者提供便利。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伍教练的新书《把你的词汇用起来!》上市了,目前接受正版预定,搜书名就可以找到电商链接。在这本书里,我将全面介绍透析法,包括《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之后的多项重要升级。多谢各位支持。

文/伍君仪,透析英语使用法创始人、畅销书《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把你的词汇用起来!》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伦敦大学学院语言科学(语言发育方向)研究生

透析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