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关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关《离骚》的教学尝试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的《离骚》都教授了很多次,教法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正如张道明老师所言:“很多课文教了多次,其实只教一次。”其实,也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打不开思路,只能原地踏步走。

《离骚》一直是重点课文,但因为“骚体”文特点,晦涩难懂,选文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给了详细的注释。学生不感兴趣,或者说非常排斥,很难读得进去,那就谈不上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原来教材一直选的是两段,现在又增加两段,内容增多了,等于难度也增加了。不过,也有好的方面,那就是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对屈原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我上学期安排学生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屈原》,加深对屈原的了解。

以往上这一课,就是带学生边看注释边讲解,枯燥乏味,整个课堂就是独角戏,我累学生也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氓》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周二上这一课前,我想了很久,但依然没有突破。第一节课,学生们的状态本来就不行,我又是按部就班地唱独角戏,说真的,无趣无味,感觉很失败。

第二节没有课,我还在思考。联系《屈原列传》中对“离骚”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遇忧愁之意;再联系我上《氓》采取的“填空法”,我突然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三节有课,我就抓紧打腹稿,快速设计一下。因为很多学生对《屈原列传》已经遗忘了,所以在前面的一节课,我带学生们回忆一下《屈原列传》里的有关内容。现在想想,觉得这一步可以布置学生们课下利用早读一读,然后请一个概括能力强的学生简单概括一下屈原的生平事迹。这样既节省了上课时间,也调动了学生们参与课堂。

经过调查,很多学生只是诵读过课文,但注释根本就没看,压根底也不想看。第三节就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默读注释,主要是节省时间;但发现不少学生读的效果不好。下午最后一个班做了调整,让学生们出声朗读注释,细节快速浏览,不读,只读注释那全句翻译部分。同时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用课文中词句回答:

1、填空:屈原是一位()的人。

2、《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遇忧愁之意。屈原遭遇了哪些让他忧愁的事情?他是如何对待的?

读完以后,四人一组站着讨论(注意力比较集中),讨论上面两个问题,另加交流一些对难懂句子的理解。讨论非常热烈、认真,比我一个的独角戏好多了,有时真的应该学会偷懒。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处理第一个问题。我让各个讨论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将填在括号里的词句写在黑板上。大家纷纷上台,有的写几个词,有的写几个句子。出现最多的是“内美”“修能”“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等等,基本涵盖了上面两个问题。我发现不需要使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行了。

第二个班下课时,我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课下认真阅读课文,主要使用课文里面的词句,适当增加部分词语,连成一段话,包含上面两个问题,字数不限。

下课后,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这样传递的信息还是模糊的,学生应该不清楚如何做。下午第三个班,下课前,我将课后作业做了调整,并提醒学生们从哪些方面串联。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填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

屈原是一位()的“美人”。

要求:主要使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原词句需要加双引号),可适当增加部分自己的语言;内容包含屈原的出身、形象特征、遭遇以及对策;字数字左右。

第一个班还是按照老办法讲课,逐句带领学生看注释并讲解;另两个班上课的时候,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自己填写的一段话,挺像模像样的。结束后,比较了两种授课方法,发现采用后者授课后,学生们的印象深刻,而采用老办法上课的学生对课文依然很陌生。

我自己也写了一段话,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们,并给学生们分析我连接的意图:

屈原是一位(“高阳”“苗裔”,名“正则”,字“灵均”,虽既有“内美”又有“修能”,但却遭遇“灵修”“不察”“民心”而“朝谇”“夕替”,被“众女”嫉妒而“谣诼”“善淫”,再加上“时俗”“工巧”“偭规矩而改错”“竞周容以为度”,虽一度“忳郁邑”“侘傺”而“穷困”,虽也曾“悔相道”“不察”而欲“回朕车”“复路”,虽因“恐美人”“迟暮”而“退将复修吾初服”,但最终还是“心之所善”而“九死”“未悔”,最终还是“不忍为此态”而“宁溘死以流亡”,最终还是效仿“前圣”而“伏清白以死直”,最终还是“虽体解”而心“未变”,最终还是想“抚壮”“弃秽”“乘骐骥”“驰骋”而“道夫先路”)的“美人”。

然后再分析讲解,教师轻松一些,学生也容易理解。

漫步淠河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