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小一直有重视古代诗歌熏陶的传统,学校编了诗词诵读小本,从一年级开始每周都给学生布置背诗任务。我觉得学校这个传统挺好,但对当当来说却并非如此。
为了引导他好好地学诗词、背诗词,我花了不少时间。
五年级的寒假,除了诗词小本,学校另外给当当他们布置了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的作业。
我陪着当当好不容易背完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当当拿着刚打印好《琵琶行》的诗稿,翻了一下,心态顿时就有点崩:“这怎么这么长啊。”还没开始背,他就开始畏难,不太愿意背了。
背诵《琵琶行》这事唤起我关于我哥的一段童年回忆。让我觉得人和人真是不同,男孩子和女孩子也真是不一样。
我哥哥大了我五岁,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时,他已上高中。我记得我当时翻我哥哥的高中语文书,无意中翻到了这首《琵琶行》,刚读了几句,就被那流畅优美、自然天成又饱含情感的诗句打动,自己忍不住整篇读下来,居然绝大部分读懂了,有些句子不知不觉也记住了。
而我哥哥,那时他一听到要背《琵琶行》这样的长诗也是很头疼的。一整学期学完,他那语文书也未免太新了!这样评论,并非我要对我家兄长不敬,奈何他真的对诗词也太无感了!这可以说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了。
我记得我那时读到诗词,不管是山水诗,还是婉约词,只要设身处地去体会诗词中那种感情,理解起来就跟从自己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情绪那般自然。到了当当这里,他却像隔了几万重似的。
我一直希望当当能语言文学上开窍。然而,直到现在,当当对文学作品中诗意优美和细腻抒情的感受力,都还没有真正打开。虚构作品中,他只对幽默的文学作品感兴趣。
当当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等一学期的语文学完之后,我问他整个课本中喜欢哪些课文,他只说喜欢王安忆的《我家的男子汉》,因为写得非常有趣。我带他读完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集,问他喜欢哪个作家。他只说喜欢老舍,因为老舍的《四个先生》写得好搞笑,快把他笑死了。
除了非虚构类书和画册,他也有喜欢的故事类书,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小屁孩日记》《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淘气包埃米尔》《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嗯,几乎无一例外,他喜欢的故事书里的主角都是淘气、机灵、可爱、有个性、幽默,最后结局还挺好的小孩子。
甭管我推荐他读什么故事书,他首先都要先问我一句:“这书有笑点吗?”当然,我有时带他去看电影,即使是没啥笑点的正剧电影,他也能从中看出笑点来。
当当在学校,同学们都说他笑点很低,有时上课时遇到个好笑的事,他往往笑得最大声,也笑得最久。偶尔,他自己忽然想起个好笑的事,自己就能在那乐半天,以至于被同学、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到我们这里:别人笑完了当当还在那笑,而且很大声,有那么一点干扰到大家上课了。
然后,我们就在陪他上学的路上,分别的时候每每叮嘱他,笑的时候尽量自己悄悄地,别出声,实在忍不住就使劲捂住嘴,免得影响大家听课。
之后不久,当当回来跟我说,他自己发明了一种咳嗽式笑法:忍不住很想笑的时候,又怕别人觉得他烦,就一咳一咳地笑,听上去像在咳嗽一样。他说,这样就不会被人怪罪啦,因为咳嗽是忍不住地呀。我听了一时竟不知该如何点评。
那时他放学回到家,总是迫不及待跟我分享的,都是当天他觉得有趣的事:
“今天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我们都没见过那个时代一群人挑着扁担去干活的画面,有个同学看着插图,说那是在跳广场舞。哈哈哈哈……”
“今天上操的时候,我们照着视频跳舞,结果视频出故障了,变成了慢动作和很搞怪的动作,我们就跟着那个动作跳,好搞笑啊,哈哈哈哈……”
“今天数学课考试,老师说,mei(每)人领张草稿纸。我没有领。同学问我:为什么你不领?我就告诉他说:mei(美)人领张草稿纸。因为我不是美人,所以我不领。哈哈哈哈………我很搞笑吧?”
我听了忍不住捂额:不该搞笑的时候瞎搞笑,你的同学说不定很烦你呢。然而,我每次跟他说,不觉得他说的事有趣,通常都还要被他批评我不够幽默。于是,我改问他:“当当,你到底是去学校好好学习的,还是去找乐子讲相声的?”
当当沉吟了一下:“呃……”
“你这还需要犹豫?”我觉得我的语气顿时高了四度,释放出了一丝丝不悦的情绪倾向。当当立刻感受到了,马上安慰我:“我觉得学习还是最重要的,不过,学习之余,看看热闹,和同学们搞笑搞笑也是很重要的。”
哼,“不过”之后的内容通常才是真正想要表达的重点,不要以为我不知道这种潜台词的规律。
面对这样一个晚熟的皮小子,指望他和我当年一样,在诗歌审美上早早自动细腻地开窍是不太可能。
陪伴过孩子学习的家长都应该知道,如果孩子自己不感兴趣,没有意愿去做的事,父母要用威压的方法去逼他去做的话,就太费爹妈了。于是,我只能另辟蹊径,想别的办法引导。
我回忆了一下年少时,我是如何爱上中国古典诗词的。
说到喜欢诗,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我小时候所处的乡村田园环境,我自幼触目所及能感受到的那些: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油菜花丛里蜜蜂嗡嗡来往,暮霭中屋顶升起来的缕缕炊烟漫不经心地融入天空,水滴在青石砖地面上开出一朵朵的雨花,夏夜露天乘凉时看到满天的星星,远处的蛙声此起彼伏,偶尔一只萤火虫从身边飞过,小河里蜿蜒开着的荷花,红色的蜻蜓静静地停在花苞上,小鱼在清澈见底的小河中的水草间无声地游动……
总之,草长莺飞,杂花生树,风烟俱净,游鱼细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古人所描写的那些山水田园相关的诗,我几乎可以直接体会,没有隔阂。读那些诗时,我在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却有种穿越了千年时空仍可以亲切地和古人表达的那个美的世界相感应的奇妙感受。
其实,当当成长过程中也没有远离大自然,但是,一想到我带着当当去看薰衣草花海时,他那熟视无睹、无知无觉的样子,我就觉得这条靠着美好的大自然唤醒心中诗意的路,对当当来说不太通。
不过,说到我对词的喜爱,我觉得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小时候喜欢的古装电视剧里有古典诗词韵味的主题歌、插曲给我的影响。
第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当然就是香港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和插曲。我那时多喜欢这部剧啊,主题歌和插曲我几乎首首都熟。黄霑的填词,众所周知,古典诗词底蕴很强。
第二部让我很有印象的是电视剧《陆小凤之凤舞九天》的主题曲和插曲(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我至今还记得流云居士和薛冰的那一段,流云居士弹古筝,以一曲《鹧鸪天》述生平抱负和理想,薛冰以一曲《武陵春》作和,两人以词曲为心声,委婉向对方表达心中情意。
我当时真是被种含蓄、唯美、雅致的感情表达方式美到了。而薛冰的《武陵春》改编自四大词宗之一李清照的经典之作,而萧笙填的《鹧鸪天·名缰利锁如重枷》,水平也不输古代的一流词作。难怪当初只是年少时在电视剧中惊鸿一见的两首词,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
另外,新加坡的电视剧《绝代双雄》中,萧丽珠唱的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也让我有内心为之一震的感觉。当时我已经上初中,手边有两本唐诗和宋词的鉴赏选集常常翻着。正巧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个特别喜欢诗词的人,常常在语文课本之外带着我们鉴赏一首首的好诗好词。这部剧中的《山河泪》、《回首尘缘》、《独上西楼》……我一听,就知道歌词是采用或改编自被誉为“神秀”的一代词帝李煜的词,艺术感染力自然是顶级的。
回头来看,最开始就是那些电视剧比较优质的剧情、音乐和最上乘的词本身的魅力,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鲜活、直观、立体地帮助我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开启了我喜欢诗词的道路。
反过来,古典词也影响到了我对歌曲的审美。我选歌的时候,除了旋律,也特别注意歌词。上大学时,陈奕迅那么多成名的歌中,我独独喜欢他那首没啥热度的《一个人》(电视剧《洗冤录》的主题歌),后来看了黄霑的歌词才明白,原来,这首歌中带着点我最喜欢的李白气,有那种在人生诸多孤独和不如意中,还不屈不挠地生出的一股子自由、洒脱、豪迈之气。
可能是我小时候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以及边塞诗背多了,悲伤的歌我听,逍遥隐逸的歌我也听,很多时候我也很喜欢听那种于生活万千的波折中而独自艰难站立,无论如何也不肯完全消灭掉人生意气的那种歌。
当当是很喜欢音乐的,也很喜欢听歌。我觉得,用音乐来影响他,引入歌曲,寓教于乐地来教他学诗,这条路倒是可以一试。于是,我常常一边在家里和当当打羽毛球,一边给当当放有古诗词风的歌曲熏一熏他。当当听多了,也会哼上几句。
“当当,你知道吗?陈奕迅唱的《一个人》,这首歌暗暗用了一首李白的诗。你听听,看看它用了李白的哪首诗。”
当当听了非常惊奇:“流行歌曲里有李白的诗?”
“对啊,另外,咱们听的《叹郁孤》这首歌,是现在的年轻人写给辛弃疾的,这首歌里面也有一首辛弃疾的词。”
“真的吗?现在的人给古人写歌?”当当听了,更惊奇了。
“真的啊。你认真听,就能感觉到。”
当当认真听了两遍《一个人》和《叹郁孤》。我趁机和他讲解了一下李白的《月下独酌》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词本来就是可以唱的。中国唐宋的时候,生活中,任何题材,任何心情,都可以写成诗,写成歌。而且,隔了上千年了,唱古代大诗人的诗歌,是不是很有意思?”然后,我给他播放奇然、沈谧仁的《琵琶行》:"听听这首《琵琶行》,怎么样?"
当当一听,果然觉得有点好听,几遍下来,他就慢慢跟着哼唱起来。有了这个铺垫,我再去鼓励他背《琵琶行》:“你把《琵琶行》背下来,我们去全民k歌软件唱,你不用看歌词提示就能唱,一定会唱得好,说一定能拿到SSS专业级分数,棒不棒?”
果然,这次没有遇到当当的抗拒了。从此,当当就开始每天背诵《琵琶行》。那些天,我常在静园的小路上陪着他一起背诗。
《琵琶行》比较浅显易懂,给他讲解起内容来很轻松,只是诗比较长,需要想办法记住顺序。我告诉当当:“《琵琶行》是很有电影镜头感的一首诗,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电影小短片,有情节有画面有声音,你闭上眼睛想象出那个电影情节发展的画面,按照那个画面的顺序去背。”
在静园背诵《琵琶行》的时候,我们先后遇到了当当的两个同学。第一个同学,是以前在中关园总一起玩的男孩子。我们打完招呼,当当立刻第一时间打听对方的背诗进度:“你的《琵琶行》背完了吗?”
那个男同学平时酷爱读书,平时写作文常能拿满分,他轻松随意地说:“那个啊,我早就背完了,我现在正去未名湖喂鸭子呢,咱们一起去吧。”
当当看看手中打印的《琵琶行》诗稿,只能忍痛拒绝。望着他轻松而去的背影,我忍不住说:“我猜,他喂完鸭子,还能写出一篇关于喂鸭子的好作文。”
当当听了,没好气地瞪我一眼:“你说过不拿我和别的人比较的。”我连忙安抚他,说:“我真没比啊,我这完全只是自言自语的感慨。”这个臭小子在有些时候很敏锐,不好应付。
过了一天,我们又在静园遇到一个当当的女同学。打完招呼,当当忍不住又立刻问了她同一个问题。那是个以前在美国住的女同学,回国没太久,她当场抱怨说:“我还没背呢,这诗也太长了太长了太长了太长了!”
她的爸爸也在一旁附和:“是啊,那诗怎么那么长!”
我赞同他们:“对,那诗确实长。”当当立刻接口,强调说:“那首诗全篇六百一十六个字!有将近一百句呢!”
等和他们告别,我回头看着那个女孩走开的背影,总觉得她那背影中带着一种被打击过后的沮丧,我正在想怎么提醒当当刚才那样说话不太好,当当一脸庆幸地和我说:“看吧,我也不是背得最慢的!”咦?你刚刚不是说不拿自己和别的同学比吗?怎么现在自己又比较起来了?
终于,当当在开学之前熟练地背完了全诗,完整地唱会了整首歌。在语文老师抽查的时候,他被叫起来背了一段,他背着背着就唱起来了,而且唱得没完没了,大有把整首歌唱完的意图,直到老师忍不住打断他,夸了他一句:“背得不错,唱得也好听。坐下吧。”
他回家以后兴高采烈地讲给我听,意犹未尽。当天晚上,他在全民K歌APP把这首《琵琶行》反复地唱了好几遍,唱到了SSS级。
《琵琶行》像不像口水歌其实真的无所谓,我用“大俗即大雅”安慰了自己。这种时候,能让对古诗还没多少共情的孩子无痛地背诗,不会因背诵任务迁怒于诗,这才是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