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丞相被捕入狱,贿赂千金买狱卒五个字,

西汉功臣周勃被捕入狱,受尽百般凌辱后才明白监狱潜规则。他贿赂狱卒一千两黄金,买来狱卒“五个字”,才保住了全家老小性命。

监狱是什么地方?雄虎进来必须趴着,蛟龙飞来必须得盘着。外面有再大的本事,进了监狱也得看狱卒脸色。周勃位列当朝丞相之位,一时放不下架子,尝遍了各种刑具滋味。

01绛侯周勃

公元前年,周勃在陈平的协助下,发动军事政变,控制皇宫禁军,派人杀掉吕后外戚吕产、吕禄。选定代王刘恒继承大通,史称汉文帝。周勃于刘恒而言,绝对是首号功臣。没有他的武装力量,刘恒还在偏僻的地方当诸侯呢,代地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与山西附近。

汉文帝即位后,为了稳定大局,必须全力笼络功臣。他任周勃为右丞相,稳坐第一把交椅,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陈平和灌婴奖赏都是黄金二千金、食邑三千户,可见刘恒对于周勃的褒奖力度。

两年后,汉文帝逐渐稳定了政局。他不禁思考,当年这个“军头”周勃,居然可以借小皇帝之名,闯入皇宫禁城,以他个人名义,所有的士兵就听从命令。周勃积攒的人气,个人军事魅力,胆略能量不容小觑。

02整肃功臣

有一天,汉文帝在朝堂之上询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之内审判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收入多少钱粮?周勃说“不知道”。此时的周勃吓得惶恐失魄,后背不停地流汗,成语“汗流浃背”就是缘于此处。

汉文帝又召左丞相陈平询问同样问题,他机智地回答,这两项工作均有人管理。审判案件可以问廷尉,钱粮收支可以问内吏。丞相的职责在于上传下达,辅佐天子,帮助国家政事高效运转,督促文武百官恪守职责。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周勃是有功之臣,却不是江山社稷之臣。

03狱中买字

后来,汉文帝令周勃离开长安,交出兵权,返回封地绛县(山西运城)。因为什么呢?周勃的的军事能力,令新皇帝敬畏三分。假如控制不力,谁能保证周勃不会再次发动政变呢?这也是“兔死狗烹”的政治道理,在帝王眼里,没有绝对的安全。

有人上告周勃经常穿戴胄甲,有谋反迹象,汉文帝立即下令严查。狱卒对这位丞相严刑拷打,肆意凌辱,受尽不少折磨,周勃恐惧得不知如何应对。《史记》原文记载:“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后来无奈之下,他慢慢明白监狱的生存法则。让家人给狱卒送了一千黄金,还把家里的金银财宝,可劲儿往监狱一车一车拉。狱卒高兴地对他说了五个字“以公主为证”。《史记》记载“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

狱卒提示周勃,让公主作证,证明没有谋反。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了绛邑公主,也就是馆陶公主的妹妹。换句话说,让儿媳妇去给亲家求情,别杀我。皇帝的世界里,只有君臣礼制,没有亲戚辈分。

事件有了转机,周勃在狱中也不再受罪了。尝到了甜头后,他又把所有的封赏送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求他帮忙说情营救。薄昭再向姐姐薄太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汉文帝迫于母亲压力,释放了周勃。

04故事启发

这段起死回生的历史,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解决事情,抓主要矛盾。周勃困境中恍然大悟,钱财在外面就是石头,送给恰当的人就是救命法宝。而把钱送给谁则是最关键,这些人都是皇帝周边至亲,女儿、舅舅、母亲。他们一句话,顶周勃一万句话。主要矛盾就是皇帝,他是决策者。

二、急流勇退是大智慧。周勃是汉文帝即位前的功臣,没有他发动军事政变,刘恒还是远在代地的皇子。相比于陈平的低调谦逊,周勃没有急流勇退,而是锋芒过露。这成为汉文帝忌惮他,提防他的重要理由。

三、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周勃生性秉直,为人老实忠厚。有了狱卒指点,才明白原来有些事情可以运作,规则不是一成不变。他逐渐打通连接了狱卒到汉文帝之间的人脉链条,终于挽救了全家性命。

历史中的小故事,读来也令人受益匪浅。推荐大家读一读《史记》。原文有注释,读起来没障碍。史记原文难懂,但编者都加了注释读音和翻译,文言白话对照。

名人爱读书目,书架收藏必备。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史地位不言而喻。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凡是学习之人,都应读一读。

盒装4大本,价格便宜。装帧精美,古典清雅。总价格68元,省下一顿外卖午餐的价格,品读国学经典,打开历史视野。

一套4大本,推荐给各位。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上方了解,读故事,鉴兴衰、品得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