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项羽力拨山兮气益世。时不利兮雕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决战,《垓下歌》则是项军被围垓下,“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逃亡自刎前“夜起,饮帐中”时自作自唱的悲歌。他悲歌数遍,黯然泪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王的爱妾虞姬也奉和(hè)了一首“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前—前),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人。战国时楚国的后裔,因其祖父(项燕)、叔父(项梁)世代作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秦二世元年(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地起义。秦亡后,曾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粗豪过人,胆量、斗志、勇气过人,叱咤(chìzhà)风云,气盖一世,因而他在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中屡败刘邦,但是,他恃强逞暴,失信于天下,有勇而少谋,骄傲轻信,刚愎自用,至死不明,因而终于导致了垓下被围、自刎乌江的结局。
我的体力足以拔山啊,
勇气笼盖于世。
可时机对我不利啊!
连坐骑都不肯冲锋陷阵了。
夫人啊!怎么办呢?
我又将您怎么安置!
这首歌凄怆悲壮,读罢令人感慨之余而沉思不已,起句震天撼地,目空天下,气概不凡,既道出了项王的勇悍的特点,又令人回想起他一生的辉煌业绩:24岁起兵抗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转战南北,破釜沉舟,溃秦军,进秦都,屠咸阳,杀降王,焚阿房,废义帝,封诸侯,累破刘邦,雄霸天下,好不威风。这些,均说明“我”有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是,后果如何呢?后面三句则情绪跌落,一落千丈,抒发了英雄末路,不甘失败,却又无可奈何的哀叹。项羽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是“时不利兮”,他把失败归于天意,正暴露出他刚愎自用、至死不明的性格特点。他未曾想过:如果不是自己以暴易暴,失信于天下,如果不是自己不听劝谏,骄傲轻信,几次坐失铲除强敌的良机,哪导号致今天四面楚歌、走投无路的结局呢?此时,项羽面对骑了五年的“騅”,面对“常幸从”的“虞”,不得不发出“可奈何”,“奈若何”的悲叹。这悲叹呜咽缠绵,足见真英雄也并非无情者。
该诗采用夸张手法(力拔山兮气盖世),对英雄的体力、勇气、胆量、斗志进行了扩大的描述,既表现了自信,又隐含着自叹。对比手法的使用也相当成功,第一句把自己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推到了顶峰,后三句却无可奈何地哀叹自己走投无路,“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惨情状。两相对比,悲壮气氛更浓,艺术效果更佳。该诗还巧妙地使用“顶针”修辞法,即第二句的尾(騅不逝)又作第三句的头,形成相邻两句首尾蝉联,这样句句相扣,使结构整齐,语气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