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编者按
许多修行人,不明佛法,不下功夫学习经论,不务实修,却热衷于各种世俗技艺,外道学问。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明代高僧莲池大师就严厉地批评过这样的现象,我们今天读此开示,可以反省自己,并由此进一步阅读经论,深入思考。
开办“引经据典”栏目的初衷不仅是为大家提供明师指导,而且要把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经,让师言与佛语接通,启迪智慧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大德答问”之后,栏目认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经藏”“投票留言”等板块,敬请阅读并分享。
02.大德答问
问:为什么说修行人不可沉溺于世俗学问?
莲池大师答:
隋梁州沙门慧全,徒众五百,中一人颇粗异,全素所不录。忽自云得那含果。全有疾闭门,其人径至榻前问疾,而门闭如故。明日复然。因谓全曰:“师命过,当生婆罗门家。”全云:“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答云:“师信道不笃,外学③未绝,虽有福业,不得超诣。”
今时僧有学老庄者,有学举子业经书者,有学毛诗楚骚及古词赋者。彼以禅为务,但外学未绝,尚缘此累道。今恣意外学,而禅置之罔闻,不知其可也。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隋朝梁州慧全禅师座下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人举止粗率怪异,慧全禅师对他总是漠然置之。有一天那名弟子忽然对人透露说自己已证得阿那含果。慧全禅师因有病在身,闭门歇息。那位弟子径直来到他床前问侯,而房门仍是紧闭着。第二天也是如此,他问侯毕对慧全禅师说:“师父命终之后,当生婆罗门家。”慧全禅师问:“我一生坐禅,为什么会投生婆罗门家?”他回答说:“师父信道不专心,对于外学犹未能放弃,虽有福业,却还没有达到超然脱俗的工夫。”
今时出家人有学老、庄的,有学举子攻读经、史、子、集的,有学毛诗、楚辞、离骚以及古诗词赋的。慧全禅师一生以坐禅为主,只是对外学没有完全放弃,尚且影响他的道业。今僧人将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外学中,而把参禅学道的事置若罔闻,真不知他日会是怎么样的结局。
03.延伸思考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时光宝贵,广大佛子应该珍惜精力,努力学习经论,修学佛法。把大量时间耗费在佛法之外的世俗学问、技艺上,是非常不明智,非常令人可惜的。当然,在佛法掌握较好的前提下,学有余力,利用世间学问与技艺,接引众生学佛,也是菩萨行的表现。但是,主次应该分明。瑜伽菩萨戒对此有非常详细、具体乃至定量的规定。无论有没有受过此戒的佛子,都不妨阅读参考戒文,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持。
04.深入经藏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玩,爱乐味着,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