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们不懂罢了著名专家将贾浅浅比作

在文章开始之前,先给大家看三首“现代诗”。

第一首:《黄瓜,不仅仅是用来吃的》

“寂寞的时候,黄瓜,无疑是全天下最好的。”

第二首:《雪天》

“我们一起去尿尿。”

“你,尿了一条线。”

“我,尿了一个坑。”

第三首:《朗朗》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把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好像一个归来的王”

不知道看完之后,大家有怎样的感觉?

全篇都在描绘“屎尿屁”,要不就是污秽不堪的低俗事,很难将这些污言秽语当成“诗”来对待。

如果这也能被称之为“诗”,那我们小区的看门大爷,一晚上能做几百首。

但如果告诉你,写出这几首诗的,是刚刚入选作协、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你还会觉得烂吗?

很难想象,一代文学巨匠,教出来的女儿,写出来的诗竟然是这样的。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贾浅浅还入选了作协,她的诗被专家奉为“佳作”。

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一下,如今我们的文学界到底怎么了?

关于贾浅浅,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消息。

她虽然是贾平凹的女儿,但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在文学方面也没有什么造诣。

据传,贾浅浅高考成绩仅分,但却凭着这个成绩,考入了著名学府—西北大学。

之后,她又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摇身一变,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老师。

年,她又回到西北大学任教。

很难想象,一个高考成绩仅分的学生,最后能当上学府的老师,这是何等的魔幻。

当然,这些只是网上传言,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抛开她的身份不谈,只谈贾浅浅在现代诗方面的造诣,真的够资格进入作协吗?

满屏的“屎尿屁”和低俗,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看来,显然是不够资格。

但专家们却不这样认为,23号,中国作协工作人员专门联系了记者,解释了这一问题。

“包括贾浅浅在内的名拟发展成员,都是按照程序审评上报的!”

翻译过来就是:“贾浅浅是凭借自己能力进入作协的,她的能力完全符合作协的要求。”

甚至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荣光启都为她鸣不平。

“贾浅浅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是够资格进入作协的!”

“大部分国人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古代,对新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刻!”

翻译出来就是:“贾浅浅的诗就是好,普通人不喜欢,不是诗的问题,而是你们不懂!”

看到这里我直接好家伙,作为一名自媒体人,我自认为在文字方面还是有些功底的。

但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将贾浅浅的创作跟“诗”联系在一起。

我虽然不懂现代诗,但我想应该不会是将“屎尿屁”赤裸裸甩在读者脸上的东西。

如果现代诗真是这种毫无美感、低俗下三滥的东西,趁早取缔,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当然,我们也应该尊重专家,毕竟他们深耕一个领域多年,懂得自然比我们多。

我们不妨从专家的角度去分析,贾浅浅的诗是否如他们所说,达到了它该有的高度。

首先是主题,诚然,诗歌的主题应该是无拘无束、包容性强的。

文学也是雅俗共赏,因此,“屎尿屁”、专攻下三路的主题,也是理所应当存在的。

但我认为,文学是感性的,是用来抒发作者感情的,最重要的是,它自有一分美感在里面。

例如描绘荷花,会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无暇、高洁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但如果作者直接说“莲花是从淤泥里挖出来的,上面却沾不上一点泥”,你还会觉得它无暇吗?

并不会,读者只会觉得作者在阐述一个事实,因为句子中丝毫感觉不到美感。

古代诗如此,现代诗也是如此,“屎尿屁”、专攻下三路应该存在,但不应该用赤裸裸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此,跟泼妇骂街、流氓讲低俗的黄色段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可能会说,现代诗就是这样,贾浅浅的诗看似低俗,其实自有一份真情和体会在里面。

例如那首《朗朗》,看似粗俗,但小孩子不就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吗?

手里拿着排泄物浑然不知,还洋洋得意,如此看来,说像“归来的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电影和普通人拍视频的区别。

导演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呈现出一部绘声绘色的电影。

但是我随便用手机怼脸自拍一段,观众们不但不会认为这是电影,反而会骂我是神经病。

至于真情和体会,我自拍中也有啊,为什么观众们不会买账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电影和诗都一样,有一定门槛和下限。

连下限都够不到,写出来的东西就不能称为“诗”,只能算是下流的俗句。

还有专家洋洋得意,站在制高点表示:“诗这种东西本身就小众,看不懂正常!”

甚至还将贾浅浅和屈原、梵高进行类比。

“如果将屈原的《离骚》,拿给普通的老百姓看,也没有一个人能看懂,普罗大众的审美水平不够!”

“讥笑贾浅浅的诗不好,就像讥笑毕加索的画丑一样。他们的艺术作品,本就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

看到这里我就想笑,借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辱没先人!”

封建社会的百姓什么教育水平,现在的普通人什么教育水平?

拿楚国百姓的鉴赏水平跟现代人比?可见这“专家”水平也没有他自己说得那么高嘛。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楚国百姓看不懂《离骚》,咀嚼其中的韵味,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如若不然,屈原也不可能被当地人称之为“楚国至宝”。

如果当年屈原的《离骚》也满都是“屎尿屁”,你看楚国的百姓骂不骂他就完事了。

虽然百姓没有非常高地鉴别能力,但他们又不是瞎子,这点好坏还是能分辨得出来的。

关于贾浅浅诗的好坏,通过和其父亲贾平凹的诗对比,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贾平凹——《老人》

黑黑的房子里

一盆炭火

整个冬夜在守着

睡着好像醒了

眼睛却在闭合

光照亮着前半生

像刷金粉的泥模

后半生照在墙上

样子像是妖魔

炭撬起来

炭又拨乱去

就这么工作

无言并不是寂寞

回忆是一种思索

冬夜里火是个伴

伴他一冬的是火

感情细腻、用词准确、比喻恰当、驾驭文字游刃有余,即使是普通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挚感情。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现代诗该有的样子。

对比贾浅浅的“诗”,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说完贾浅浅诗的真实水平,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他能如此简单地进入作协,成为挂牌的作家?

其实从上文中专家对贾浅浅的评价就能一探究竟。

即使这样的作品,在专家眼中都能和屈原、毕加索相提并论,可见行业内睁眼说瞎话已经成为常态。

归根结底,作家圈还是处于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内,大家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已成常态。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贾浅浅都是作家贾平凹的女儿,有这重身份,在圈子内她能获得很多“便利”。

在我看来,人情往来,这十分正常,每个圈子都一样。

只要别忘了正事,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怎么也没想到,在如今的作家圈子里,人情世故成了正事,创作反而成了可有可无。

长此以往下去,文学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还真不好预测。

说不定几十年下去,贾浅浅的“屎尿屁”真能成为经典,被后人奉为神作。

最后,借用鲁迅先生临终前说的一句遗言。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先生的话一语成谶,希望它不要成为华夏文学未来的墓志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