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屈原列传(节选)》
1、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下道齐(),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极大,举类()而()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濯()污泥之中,蝉()于浊(),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填空(易写错的字)
4、文化常识解释
(1)蔽明:
(2)邪曲:
(3)方正:
(4)幽思:
(5)穷:
(6)好色:
(7)怨诽:
(8)治乱:
(9)微:
(10)指:
(11)帝喾(kù):
(12)齐桓:
(13)《离骚》: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6、情境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3)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内容细小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
(8)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