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杜牧都曾写诗咏项羽,看完史记

北京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9113231.html

在中国,说起项羽这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略有耳闻。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悲剧英雄,曾被刘邦追至乌江亭,只留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流传千古,最后自刎于乌江亭。

对于这段历史,历来有很多诗人写诗吟咏,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的三首诗。

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军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这个人,不但文采出众,而且通读兵法,晓畅军事。

这首诗从军事角度分析,他在劝诫项羽,胜败乃军家之常事,绝不要因逞一时之快而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凭着项羽的才能和胆识,凭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凭着知耻而后勇的气概,一定会有卷土重来之日的。

杜牧委婉地批评了项羽天亡我,非战之错的错误论调,更对项羽的不肯回江东充满惋惜。杜牧认为,成败是由人决定的,只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胜利就有希望。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这首诗中,不再着眼于项羽的得失成败,而着眼于他的人生态度,他以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不苟活于世的态度成了李清照最向往英雄气质,这是与她生活的时代和她经历的现实是相关的。

当时正值宋朝乱世,李清照最爱的丈夫赵明诚,却成了叛乱的逃兵。这让她感到非常屈辱,写下了这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这首诗中,明显有对丈夫胆小的行为和南宋懦弱的行为不满的意思。

然而,看了《史记》才明白,杜牧、李清照写的这两首咏项羽的诗,都不如王安石在理。

王安石: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剖析了项羽自刎乌江、不回江东的事件。他指出,多年征战,将士疲惫,所以听到四面楚歌时,才会军心瓦解,不战自溃。纵然项羽重返江东,当年的八千子弟都已葬身汉地,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已失民心,谁还愿意再跟随他卷土重来呢?

王安石的这个论调,可以说是极具见识,结合《史记》中对四面楚歌的描写,这样的观点确实是最在理的。

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用自己饱蘸情感的笔墨描写了垓下之战那悲壮的一幕。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也许就是这一段了。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与刘邦这对冤家对手的纪传安排在一起,不可谓不用心。

在笔者看来,《史记》确实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同时也是一本权谋之书、观人之书。

里面所记载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有趣,让你了解过去的历史,关键是有朝代的盛衰,有人的一生,从辉煌到死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和社会哲理。

《史记》是文学的巨作,更是史学的大成。

一个人一辈子发生了什么事,或者稍微长一点,一朝一帝或者从一个家族的建立到灭亡,这都是一段一段的历史。我们有看待这些片段的眼光,但司马迁用他的著作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时,所看到的历史、从里面学到的内容,以及因此认识到的世界与道理,是完全不一样的。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将自己的生命投射在《史记》中,因此他更能体察到人性的鲜活与世事的机变。所以,在他的笔下,人性刻画重于事件阐述,关键人物重于帝王将相。

与此同时,《史记》还有多篇文章入选教科书,乃是青少年必读书籍。

因此,我们可以多读《史记》,通过读这本书,你就像多活了年(从五帝时期到现在)。自古以来《史记》便是成功者的宝典。

也有很多人跟老顾说,《史记》很多版本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而笔者自己读的这一版的史记,非常好理解,通俗易懂的文言文,还有详细的注释,读起来不会枯燥。

关键是还有大量的插图,就连孩子也可以读,从小培养历史格局!

现在头条正在做活动,原价元,活动仅需38元,厚厚4大本,平均也就10元一本!很划算!

想看的朋友,点击下方的看一看购买:

彩色详解史记全本4册正版原版青少年文白对照白话文配文言文司马迁学生史记选读初高中版历史书籍京东好评率91%无理由退换¥46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