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知被古代多少诗人吟咏过,古代咏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早在《诗经陈风》中就有“月出”篇,屈原在《离骚》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以风月为马,潇洒至极。至“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特别是唐宋赏月风气盛行起来后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银,洒在田间、山野,山川、湖泊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赏月咏月,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古代吟月最著名的诗人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其笔下之“月”,变化莫测,千姿百态,令人遐思不已。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把月夜描写得如此多姿多彩。他还曾悠闲地与月对话:“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抒发自己的感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当他得知好友王昌龄遭谗受贬时,便把一片赤诚与明月并举,赠给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可随意向天空借来月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唐朝另一著名诗人王维,他不仅山水诗写得空灵优美,他笔下的月亮,亦表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间浮动着纤纤月波,清泉在山涧流淌歌唱,真乃秋天里的春天!这是何等的幽静,没有诗人心灵的旷达、超然,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再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独坐竹林,已为超世,琴音悠扬,永恒的生命息息相通,于是一轮皓月姗姗而来,把为知音,人与月共悠远。“我”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动中。
苏轼是宋代写月的著名诗人,他的千古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皆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的期盼是诗人旷达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他在《中秋月》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里的月亮是诗人美好心灵的投影,而那美好的明月又净化了诗人的心灵。苏轼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约友人泛舟赤壁怀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将我之心灵的高洁与冰清玉壶般的明月之高洁,结在了一起,将我和你和明月和美景,交融在了一起。
纵观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都表达出了一种宁静淡远的境界,诗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之境,让心灵与明月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而明月中蕴涵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无尽的韵味,承载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真诚祝福和牵念,启示人们感悟宇宙、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