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摽有梅先秦时代剩女的心声,

《摽有梅》出自《诗经·召南》。

一般认为,这首诗歌的主角是一个尚未婚配的女子,因为在很长的时间中寻不到“良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很紧迫感。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点类似今天所谓的“剩女”。

《摽有梅》将这名女子心中对于“良人”的渴求刻画得非常生动,而其背后的涵义却非常深刻。

紧迫感层层递进,绝望中却仍有希冀

《摽有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由三言、四言两种句式结合而成:

摽(biào)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dài)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jì)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在第一章中,这名女子看到树上的梅子还剩七成,心中虽有些许急躁,但却并没有过于表露出来。她安慰自己说,自己未来的夫婿大概还在挑选一个良辰吉日与自己相见呢。

而到了第二章,这名女子明显有些焦虑了,看到树上的梅子就剩下三成,她不仅问道:“我未来的夫婿在哪里呢?他今天会不会出现在我的面前呢?”

而最后一章中,视角开始转变了,女子已经不再看树上的梅子还剩下多少,因为她知道,树上已经没有梅子了。她有些绝望,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理想中的夫婿。

整首诗歌以“赋”的铺陈手法,用三个有代表性的片段,来描摹这位女子的心理活动。从故作的从容到焦虑,最后又因焦虑而变得绝望,其心路历程必然是极为坎坷的。

但是诗中并没有侧重于这方面的描写,而是留待读者对它们进行想象。

尤其是第三章描写视角的突然转换,是这首诗歌的神来之笔。

树上的梅子先是七成,然后变成了三成,最后必然是要落尽的,这也象征着这位女子心理期待的落空,同样隐喻着该女子的青春即将逝去,大有一种“暮去朝来颜色故”的况味。

但诗歌却并没有讲述梅子落尽的荒凉,而是以带有些许温度的笔墨,写“顷筐”中已经装满的梅子。这些“收获”的梅子不仅是残余的青春,同样也是这位女子所沉淀下来的风韵,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这就意味着,在绝望的境况里,其实还蕴藏着令人期待的希望。或许,再坚持一下,那位理想中的夫婿就快要出现了。

这是《摽有梅》最为让人接受的解读,《毛诗序》中也用“男女及时”为这首诗歌做了一个评判。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大概就是《摽有梅》所要表达的寓意。

但是,同样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由女子求嫁而引申为君相求贤

清代方玉润并不认可《摽有梅》是女子求嫁的说法,他提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诗经》中对婚姻的歌咏,一般用象征“华”的桃花,而不是象征“实”的梅子;第二,所求为“我庶士”,而非“吉士”;第三,礼法所系,“女子急婿”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这三个理由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能证明《摽有梅》和“女子求婿”无关,就像以桃花咏婚姻,并不能作为不能用梅子歌咏婚姻的证据。

且《周礼》中有记载: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作为与《诗经》所记内容同时代的典籍,也可以解读当时对于男女婚姻的态度,在这一天“奔”者尚且不禁,何况是女子对于未来夫婿的畅想呢?

方玉润认为,《摽有梅》实际上是讲述君相求贤的内容。

即,《摽有梅》很有可能是以女子思寻夫婿的形式,来讲述君相求取贤才的内容。

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尤其是“梅子”这一意象,有“盐梅和羹”一词可以为参考。

这个词出自于《尚书》: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其真正的含义就是指贤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与《摽有梅》写君相求贤一事恰好吻合。

当然,这一观点还有更多的证据,因为它的表述恰好和《周易》中“剥”卦相吻合。

“剥”卦上九的爻辞说:

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这与《摽有梅》中“其实七”、“其实三”等表述接近,其含义就是指君王寻求贤臣,以屏蔽小人之势。

作为同时代的典籍,都为当时文人所必修,故《诗》与《易》有所关联是十分正常且可信的。

那么,《摽有梅》所讲述的内容就可以引申到更深的层次里。

梅子摇落,象征的不再是年华和青春的流逝,而是指乡野之中的贤能之士逐渐老死岩阿,能助君王“和羹”者将日渐剥落。

故,《摽有梅》真正的内涵是讽谏当时的统治者,不要悠游度日,以至于贤才零落,终有遗珠之恨。

这并非是对诗意的过度解读,而是《诗经》诸多诗歌中所流露出的一贯手法,将“君臣”之意用“夫妇”之情来表达,也体现了当时士人的心理面貌。

这种手法不是《诗经》文学中所独有的,南方文学里也经常能见到“香草美人”的传统,如屈原在《离骚》当中将楚王比作“良人”,将自身比作归附楚王的女子,将佞臣的攻讦比作后宫争宠的妒忌。

所以,在《摽有梅》的解读里,女子求婿的表层内涵和君相求贤的引申内涵并不冲突。

君相求贤的解读并不会破坏诗歌描写女子心路历程的生动感,同样写女子的心事也不会拉低《摽有梅》的思想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