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学创作,相信最令创作者深恶痛绝的就是抄袭搬运。自己辛辛苦苦码出来的文字,转眼间就被别人抄袭搬运在自己名下发表了,这种剽窃别人果实的行为绝对会惹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反过来也说明抄袭搬运者本人很不道德。
司马迁与史记一般而言,大家印象中的抄袭搬运者大多集中于一些不知名的小作者,毕竟他们初涉文坛,万事皆不懂,想靠搬运大咖作品实现快速出人头地。但倘若文学大咖也搬运,则绝对会让人大跌眼镜、鄙视唾骂的。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干过搬运之事的文学大咖还真有,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就在他的代表作《史记》中搬运了不少他人的东西。
史记《史记》称得上是中国史学著作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于其丰富的人文历史内容、流畅的文学笔法,古往今来收获的评价非常之高。著名文学大师鲁迅就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在中国文坛地位之高。
但就这么一部“高不可攀”的文史著作,里面居然很不光彩地含有搬运内容。
司马迁写史记比如《史记》第四卷的“周本纪”,里面居然大半部分引用搬运了《国语》和《左传》的内容。除此之外,司马迁还大量引用了《尚书》、《孟子》、《楚汉春秋》等书中内容。不过人家毕竟是编书,也不定非得是原创,但你总得注明出处吧。这样做一方面便于追溯,保证作品的科学性严谨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尊重人家劳动成果。但司马迁搬运了这么多却只字未提,其心中所想不能不引人无限猜测。
当然以此来诟病司马迁的不道德,似乎有些过于苛刻,毕竟人家编史书总归要引用各种史料,但接下来这一幕就让人不忍直视了。
影视剧中的司马迁写史记还记得高中时学了一篇贾谊的《过秦论》,里面有一段文字: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亦未绝也。估计司马迁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妙不可言,于是就在他的《秦始皇本纪》中写下了如下文字: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对比对比一目了然:司马迁写的跟贾谊的原著可以说几乎完全一样。当然,人家只一段话引用而不是全篇大部分搬运,也不能说司马迁就是可恶的抄袭搬运者,但可气的是,司马迁居然在这段话的前面加上了:贾谊、司马迁曰,这明摆地表示这段话是他两一起合写出来的,倘若贾谊有知,定当气得吐血。
司马迁如此看来,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也是搬运工,其写的文史著作: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里面居然很不光彩地含有搬运内容。
为何司马迁如此搬运,古往今来未有质疑批评之声?
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会还没有《著作权法》,大家对剽窃搬运概念不强,著作权保护意识淡薄。编书人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这事并不罕见。而且在古代,似乎大家对此也不甚在乎,如清代赵翼就为司马迁开脱: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太广泛了,不得已要引用各种书籍,这并非是为了剽窃占为己有。清代的学者都觉得引用搬运不是个事,可想而知,古代的著作权保护意识有多淡薄。
史记另外,大家都是舞文弄墨之人,每天都盼着写出惊世文章一鸣惊人,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是你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类让人拍案叫绝的文言词句,也并不专属于大咖所有,而且很多大咖为了将这一类千古绝唱之词句冠于自己名下,不惜杀人强抢。因此司马迁将贾谊专属的语句拿来改为二人共享,也算“道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