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姜子牙离开商纣王成为霉运连连的狂

中国历史上最的军事谋略家姜子牙,无论是在民间文学中,还是在古籍文献里,还是中民间文学里,都是半人半仙式的传奇人物。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姜子牙也不例外!酷爱钓鱼的姜子牙,在逆境中,几十年如一日,一边钓鱼,一边「仰咏俯吟」,苦学兵书。终于成为「百家宗师」,被诸子百家封为鼻祖。

一、离开纣王隐居

姜子牙生活在商朝末年,有经天纬地之才,年轻时期,也不是不想入仕做官。

文献古籍对他遇到周文王姬昌之前走入仕途的经历,都只是一笔带过。

《吕氏春秋》:纣不知太公贤,故失之也!

吕不韦感叹到,商纣王不知道太公是贤哲,故而失去了这样的人才。

这里只说商纣王没有让姜子牙辅佐自己的江山,不能看出姜子牙是否做过官。

《史记》记载: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

司马迁听别人说,姜太公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曾经在商纣王帝辛那里上过班、任过职。

只是他觉得帝辛这人,昏庸无道。干事牛皮哄哄,不按常理出牌,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就递交了辞职信,过上了闲云野鹤一般的日子。

刘向在《战国策》中记载:说姜子牙离开商纣王后,去给一个叫子良的公子当过门客,当不久,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被人家赶走了(子良之逐臣)。

《史记》:游说诸侯,无所遇。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姜太公,也想找一份吃皇粮的铁饭碗工作,到各地找工作、投简历。但参加一个个诸侯老板面试招聘会时,都谈崩了,处处碰壁。

故而,被老婆、孩子赶出家门的姜子牙,始终没有遇到到好老板,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圣明贤君(欲定一世,而无其主《吕氏春秋》),处于住无定所、隐居钓鱼的待业状态。

二、贩夫走卒

汉·《说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

五十岁时,不擅生计穷困潦倒的姜子牙,被赶出家门。

如今,老婆孩子不要自己,诸侯老板不收自己,隐居钓鱼,听起来很是悠闲惬意,很有闲情逸趣,可是自己的肠胃肚皮不争气。

花甲之年的姜子牙不得不为填饱肚子而奔波。为了生活,姜子牙在棘津街头卖过食品(吕尚卖食之困)、饮料(卖饮于孟津)、粉浆(凉粉)(吕望卖浆台)。

明·《天中记》记载:卖酱孟津,值天大凉。改业贩,又值大风。赁于棘津,雠而不庸。

在饭店酒肆,他本人不是老板。只是寄人篱下的、招待客人的跑堂伙计。

姜子牙在孟津打工,帮老板站柜台,卖甜食、调料酱、凉粉之类的东西,可惜天气转凉,生意惨淡,而被辞退。

给人家打工不行,那么就自己单干!他当小贩,穿街走巷,搞买卖。

可天公不作美,一天到晚,狂风大作,搞得自己的货担,被狂风吹得在地上像车轮一样飞跑。生意自然血本无归。

出门做生意不行,就到棘津租了一个摊位,自己当一个小老板!如此一来,就不怕日晒雨淋、狂风大作了。可是没有客人上门光临,只得关张大吉。

三、屠牛守案卖肉

《说苑》:行年七十,屠牛朝歌。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

七十高龄的姜子牙,又到当时的都城——朝歌,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屠宰小作坊当跟班助手。

在朝歌,年过古稀的姜子牙,既是后台帮老板杀牛的勤杂工,也是前台守案卖肉的服务员。

中华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说:姜子牙很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上班期间非常卖力。他在朝歌屠宰场,守案卖肉时,双手不停地摆弄手中宰杀牲畜的刀具,刀具被敲得噼里啪啦地响,颇有音乐的韵味。他如此大力气地搞推销,自然是希望以此吸引顾客照顾生意(吕望之鼓刀兮《离骚》)。

《天中记》:屠牛朝歌,天热肉败,凡往不遇,乃钓于滋泉。

只是可惜,他的霉运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在朝歌屠宰场帮人家杀牛卖肉时期,天公又与太公开玩笑,老天爷虽然没有安排十个太阳一起加班,可是天气酷热难耐,如同火炉一样。

在没有空调冰柜的门面里,姜子牙眼前案板上还没有买完的牛肉,就慢慢变质了,散发出一阵阵的臭味。可以想象到,当时他眼前的绿头苍蝇群魔乱舞的情形。

四、千古闲言碎语

自古以来,人倒霉的时候,难免会被别人说一些闲话。

这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把他诸事不顺的尴尬之事翻出来,公布于众。

《战国策》:「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姚贾揭姜太公的老底,对秦昭王说:姜太公,他原本就是一个被老婆孩子赶出家门的齐国人。

在朝歌,他是一个连牛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夫;他给人家子良当家臣,却被东家赶走了;在棘津,站在街头,摆着搬砖卸沙当苦力的牌子,有无人雇用他。

当然,不仅仅是姚贾如此贬损姜太公,唐代李世民也说「吕望,渭滨之贱老(《帝范》)」。

五、静待贤君明主

对姜太公,也有不少人与姚贾持不一样的态度,说他一文不名之时,只是隐居,是在等待一飞冲天的时机。

《史记》: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姜太公虽然年老贫困,但他是为人低调、德才兼备的世外高人。他坚守贫困,是蓄势待发,在等待贤王诸侯们,放低姿态登门拜访,他才肯出山参加工作。

与其他等待诸侯舟车劳顿、上门聘请的世外高人不同的是,别人隐居深山老林,他则离不开水,而先是隐居东海之滨,后来又到渭水隐居钓鱼。

你们看,过着穷苦日子的姜子牙,最终不是取得了西伯侯姬昌的赏识!

刘向《列仙传》:生而内智,预见存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适西周,匿于南山,钓于溪。

刘向也说,姜子牙天生为人低调、聪明睿智,对天下之事,都有预知、判断的超能力。他已经预见到商纣王帝辛将要覆灭,天下将乱,故而为了躲避帝辛引发的乱世,就在辽东隐居了四十年。

后来,他得知姬昌将大有作为,才一路西行,来到西伯侯姬昌的封地。

从东海到渭水,千里迢迢到了周地,隐居终南山、在溪水边钓鱼。表面看,他只是换了一个钓鱼的地方,但也是他预知到自己能钓到周文王的结果。

六、人穷志不短

有人说姜子牙是隐士,也有人说他姜子牙是「狂夫」。这种说法,与他连年的霉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记载,最早也起源于战国时期。

战国·《尉缭子》: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

姜子牙虽然已经年过七旬,既是在孟津、棘津、盟津、朝歌等几个大城市干买卖与打工,事事不顺,混得朝不保夕。

但也不是没有世界名牌企业聘用他。前前后后,有七八十个大单位的领导亲自登门拜访,来请他当官,可是他不为所动。

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绰号:「狂夫」。

《战国策》:太公当纣之时,隐于朝歌,屠牛沽酒,居七年,无有识者。人人谓之狂夫。随复钓于渭水,文王见而师之。

在商纣王时期,姜子牙大隐隐于市,在朝歌靠宰牛、卖酒为生的七年时间里,他只对行人顾客推销牛肉,不向达官贵人推销自己,以致大伙都议论纷纷,评价他是性格高傲的「狂夫」。

尽管做事霉运连连,日子食不果腹,但姜子牙依然改变不了钓鱼的爱好,仍旧返复于上班单位与钓鱼渭水之间的路上。后来他终于在渭水之滨,钓到了天下领袖——周文王姬昌。

结尾

饱读兵法的姜太公酷爱钓鱼!

即使他被妻子孩子赶出家门,即使他忍饥挨饿,吃野菜草根,在一座座城市之间流浪。也不改他痴迷的钓鱼癖好。

钓鱼的时候,肚子饿了,姜太公就在野外采摘木耳、蘑菇之类的东西充饥。(吕尚服泽芝《列仙传》)。

后来,他钓鱼充饥的东西也纷纷被后人写进了医术之中。例如,流传至今最早的汉代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记载:吕尚服地髓。

东晋符表说姜太公在隐溪,钓了56年的鱼,不过在他56年的垂钓历史中,「未尝得一鱼」。搞得他在垂钓朋友圈,名气很高。

有个不服气的公子哥——鲁连,为此千里迢迢跑来,专门看他姜子牙始终钓不到一条鱼的业绩,是怎么做到的。

结果,鲁连发现了姜子牙56年之所以没有钓到一条鱼的奥秘:不饵而钓(鱼钩上光秃秃的,竟连一点蚯蚓都没有)。

东晋·《符子》:太公跪石隐崖,且不饵而钓,仰咏俯吟,及暮而释竿。

鲁连到达现场,看见姜子牙双腿盘膝,规规矩矩地坐在不起眼的石崖上,用没有诱饵的鱼钩垂钓。

虽然有人在身边观看,但姜太公旁若无人,表面是有模有样地搞垂钓,实际上是一会儿仰面天空咏唱,一会儿又低头吟诵。

当然,每天到点——太阳落山,姜子牙也不管是不是钓到鱼,就毫不客气按时收杆下班。

苦心人天不负!

看到此处「仰咏俯吟」,联想到汉代刘向说:「吕望年七十始学兵书(《淮南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姜子牙钓鱼,是钓翁之意不在鱼。「不饵而钓」,也许是「咏吟」兵法入迷,而忘了给钩上鱼饵。

他一边钓鱼,一边拥有背诵经书兵法的这种态度,几十年钓不到一条鱼也就不稀奇了。

再说,即使有鱼儿咬钩,他也不会看见。

由此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古籍文献中记载:「得兵钤(qián)于鱼腹中」(即姜太公钓到一条大鲤鱼,并在鱼腹中得到六篇兵法秘籍)。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表面酷爱钓鱼、实则苦学兵法的姜子牙,最终钓到了周武王,成就了一番伟业,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时代!

姜子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人超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