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什么没有周游列

因为他爱楚国,爱楚怀王,爱他心中独立不迁的高贵气节。他的才智、他的抱负、他的娴于辞令都只为一人心。鲁定公沉迷女色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开始了说走就走的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那为什么同样受到被奸臣蛊惑心智的楚怀王排挤的屈原不能说走就走,而是怀恨投江呢?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擅长社交的boy呢?这个问题最早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可见司马迁对一代英才的深深地不解与叹息。一、王室血脉的高傲钱穆在他写的《国史大纲》中对于司马迁的疑问给出了一个回答:战国除韩非外,尚有屈原,亦为代表贵族意识的学者。屈氏为楚之大族,故屈原宁失志,不肯为游仕。此皆专志于一国一宗,与其他学者不类。《离骚》第一句开篇,屈原就在追溯自己的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作为黄帝的后裔,他的一生都带着身为贵族血统的自豪感,如此算来,屈原与楚国王室也是同宗。这就要提到屈原能够做官,他有才干是一方面,其实也因为他是楚国王族的同姓贵族,因此他对于这个给予他官职的血脉更加看重。屈原有一种贵族的高贵气节,与孔子不同,当初周游列国的孔子是一个没落贵族,他对于自己的政治理想放在何处并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的政治理想被赏识。而屈原早把自己的命运与宗庙,与王室连在了一起。所以说他恰逢伯乐也好,怀才不遇也好,他的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都是为楚国楚怀王一人服务的。二、独立不迁的执着钱穆在《刘向〈列女传〉中所见之中国道德精神》里,又将屈原投江归到一种道德精神,屈子在当时,亦何尝不可去而之齐之赵,而何必憔悴抑郁,终以沉湘自杀乎?曰:此乃屈夫之至情也。他早年在楚国曾受到重用,扶持楚国成为与秦并立的两大诸侯国。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楚怀王王甚任之,可谓楚王之亲信。有的人在得志时尽心尽责做事,失意了就远走他乡,甚至诸如伍子胥还带领所事之国来攻打自己的祖国。这看似无可厚非都是个人的选择,却是为屈原所不耻的。屈原两次被流放异乡,都一直在期待楚怀王有朝一日能够清醒起来,分清忠佞。独立不迁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橘颂》表现的是诗人不迁的精神品质,这不迁不仅表现为自我人格的坚守,还表现为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与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社会品性。屈原把这种不迁的精神推而广之,便成为他坚定不屈的人格,也成为他不背弃楚国,不周游列国的精神信念。三、混乱的国际形势屈原一生没有离开楚国,也和时局以及屈原对时局的认识有关。战国的七雄,领头的老大,一个是最后一统天下的秦国,另一个就是楚国。秦国胜在军事实力,楚国胜在国土面积。故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而其他五国的国力与影响力都是不及这两国的。如果不在楚国,按照道理来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就只能去秦国。但这两国偏偏是死对头,秦国对楚国奸诈无常,楚怀王也中了秦相张仪之计,最终客死于秦,故秦国被屈原斥为虎狼之国。所以屈原处于无国可去的境地,始终抱着期待楚怀王能够重新看清自己的希望,最终没有离开楚国。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不离开楚国周游列国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其个人的性格原因,也有社会的现实原因。除了上述这些,屈原当时54岁,这个年纪在当时已经算很大了,年少有为没必要出走,年老了也折腾不动了;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屈原与楚怀王是同性恋人的怀疑,但也只是通过他的作品进行的怀疑,并没有史料依据。总之,屈原由于对宗庙之忠、血脉之诚的主观原因以及战国时局没有可以依附的国家这一客观原因,以及年岁已大等诸多小原因,最终没有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汨罗江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引得后人无限的追思与追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