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在楚怀王时期,担任楚怀王(熊心)的左徒,学识渊博,熟悉外交,待人接物的辞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屈原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博得怀王的宠信,嫉妒屈原的才能。当时楚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订完成。靳尚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靳尚就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楚怀王听了以后,非常生气,自此疏远了屈原。屈原痛感怀王不能分辨是非,谗佞谄媚蒙蔽圣明,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沉郁深思,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了《离骚》。所谓的“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屈原坚持公正,为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因诚信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公元前年,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当时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和好,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因贪图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合纵关系。当楚国使者到秦国索要土地时,被张仪告知,只有六里土地,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知道被骗,勃然大怒,派兵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楚国将领屈丐被俘,接着秦国又损失了汉中一带的地域。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张仪由于魏国的偷袭,楚国撤兵,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而楚怀王不想要土地,只想要张仪。张仪知道后,并没有害怕,反而自告奋勇的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贿赂了大臣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靳尚与郑袖都在楚怀王面前说张仪的好话,楚怀王不仅放了张仪,反而听信张仪的话与秦国结盟。当时的屈原已被疏远,没有担任重要官职,被派往出使齐国,屈原出使齐国回来之后,向楚怀王进谏,让他杀了张仪。楚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张仪已经不见了踪影。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公元前年,当时的秦国和楚国交恶,不过两国有姻亲关系,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屈原和昭睢都劝楚怀王不要去,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信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认为秦国没有什么可怕的。要知道楚怀王已经被张仪欺骗了两次,这一次楚怀王依旧没有吸取教训,信任了秦国,去了之后,就被秦昭王扣留。秦昭王扣留楚怀王,要挟他割让楚国土地。楚怀王不允许,逃亡赵国,被赵国拒绝后,还是被秦国扣押,最终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楚怀王被扣留后,他的大儿子顷襄王(熊横)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由于屈原写辞赋,说楚怀王不分忠奸,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令尹子兰听到后勃然大怒,于是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公元前年,秦国攻下了郢都,楚王逃跑,屈原重返政坛的希望破灭,在极度苦闷与绝望之中,屈原写下《怀沙》后,于农历5月5日投汨罗江自尽。据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的。纵观屈原一生,想报效国家,却不得志。按理说,他可以离开楚国,而去其他国家从政。但是,屈原不像其他政治家,在本国不得志,就跑到其他国家效力。而屈原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即便是投江自尽,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故国,这种爱国精神,值得被赞扬。屈原投江,我为他感到惋惜。楚王太昏庸,已经到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地步,我认为屈原投江很不值得。他投江救不了楚国,只能白白地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以死的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还不如好好活着,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