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节”。每逢这个节日,我国人民要包粽子,南方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船比赛。之所以会有这种风俗,那是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有关。矢志不移战国时代,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秦、魏、韩、赵、燕、齐、楚,割据一方,互相争雄。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由于经过政治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实力最雄厚。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广人众,兵有上百万,也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可是,楚国统治集团中预固保守的劳力比较大,政治腐败,国势由强转弱。屈原就是楚国人。屈原,名平,约公元前三四O年出身于贵族家庭。他学识渊博,熟悉各国形势,很懂得治国兴邦的道理。二十多岁时参加楚国朝政,不久就出任了“左徒(仅次于宰相)的高官,掌管出纳号令。独怀王与他离量国事,叫他起常重要文书,按待来往诸侯宾客。热爱祖国的屈原,也想通过辅佐楚怀王来实现他的革所政治的主张。他坚决主米:“举贤而程能分,缙绳墨而不倾。“(政治,上选拔贤能者担任官史,遵循法令的准则而不能有偏器。)“者先功以照下分,明法度之嫌死。国富强而法立合,属贞臣而日唉。”(把先代的业我唱示众人,使法令淮则严密无疑可存。国家富强面纲纪管定,或在贤者而天下太平。)概括地说,就是在内政上主张举员任能,形明法度。对外主张东联齐国,四扰强秦,让楚国强客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统一中国,这代表了当时人民的原单,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屈原早年写过一篇《桔颂2。他满环微情地教项桔树的美好品质,塑造了桔树的艺术形象。“后皇嘉树,结徕服分。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分。”(天地间的好树,生长在南国的桔树呵!桔树受天地之命生长在楚国,不能搬迁。桔树根深蒂固,难于迁地和移裁,它是坚定专一的。)他又把桔树作为人格化了的年青人的形象,热情奔放地赞扬。“嗟尔幼志,有以异分。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分。”(我赞叹,你幼年时的志趣,就与众不同呵。卓然独立,哲志不黎,难道不值得爱慕吗?)这桔树的形象,正是屈原的自我写照和自我激励。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祖国无限热爱与依恋,他激励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遭谗去职屈原革新政治的正确主张,一度得到动摇于新旧两种势力之间的楚杯王的支持。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对屈原被重用和他主张的革新措施,+分嫉妒和反对,想方设法进行挑拨离间,破坏他的威信。”一天,屈原奉命秘密起草一份重要法令。上官大夫得到消息,就赶到屈原那里要先看看法令的草稿。屈原不同意,并严肃地指出:法令在没有公布以前,草稿谁也不准看。上官大夫很恼火,就在怀王面前播弄是非,说屈原每次公布法令后,总是夸耀自己,说什么除了他谁也办不成!接着,怀王的幼子子兰也在怀王面前进谗言。昏庸无能、轻信多疑的楚怀王听后,对于革新事业动摇了。屈原据理力争,怀王不仅听不进去,而且还发怒疏远了屈原。不久,屈原的左徒官职被免除了,改任三间大夫,只管些无关紧要的事。忠于楚怀王的屈原,不禁感叹:“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忠诚竟有罪而去职,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是,屈原仍关心楚国的前途,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发誓:“亦余心之所善兮,九死其尤未悔!”(我一心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要历尽艰险,九死而无一生也决不后悔!)屈原被怀王疏远后,楚国的腐朽费族官僚们得势了。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出宰相张仪携带许多珍宝财货来到楚国,贿赂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的宠姬。张仪向楚怀王建议说:“橐国最痛恨的是齐国。如果楚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王愿意赠送楚国六百里土地。”屈原一眼看穿这是个骗局,他虽已处于逆境中,但是为了楚国的前途,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仍劝告楚怀王千万不要轻信上当。可是,利令智昏的怀王不以为然,宣布了同齐国绝交。然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赠地。谁料张仪指地图对楚国使者说:“这儿六里地送给楚国。”楚使大惊,问:“不是说六百里吗?”张仪冷笑地回答:“楚王听错了吧,哪有六百里呢?”楚怀王对这个骗局恼羞成怒,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结果两战两败,不但损兵折将,还把原属楚国的汉中地区也丢了。这时,怀王后悔不及,不得不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谈判恢复楚、齐两国的和好。秦国害怕楚、齐联合起来,就主动提出愿退还汉中土地的一半,同楚国讲和。怀王声言不要土地,只要张仪的头。张仪居然满不在乎地主动来到楚国。由于张仪早已跟楚怀王左右的一批权奸有了勾结,他有把握在楚国是不会掉脑袋的。事情的发展果真如此,楚怀王虽囚禁了张仪,但在亲秦势力的影响下,却把他放了回去,并且还听信了他的鬼话,又同秦国恢复交往。这时,刚胜利完成同齐国谈判任务的屈原回到楚国,得知张仪已被放走,他痛心地对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不杀他也罢,为什么还偏要听信他的邪说?”以后,屈原又识破秦国要弄的另一个阴谋,那就是秦国提议秦楚两国联姐,并要怀王到秦国去会面。屈原恳切地劝告怀王:“秦国就象虎狼一样,不可相信的,千万别去!”可是,楚怀王已染上了“恐秦病”,加上令尹子兰等人的怂思,他不听屈原的忠谏,终于去了秦国。公元前二九九年,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扣留,并被通甚地,丧权辱国。楚怀王优愤成病,不久就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路位。这时,“燕雀乌静,巢堂坛分”(坏人充塞朝延),楚国腐朽设落的贵族官僚愈加得势了,他们进一步迫害和打击目原,终于卑鄙地把屈原削职流放。战国时代,许多有才能的人,如果在本国没有遇到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就往往局演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以求自己事业的发展。屈原被流放期间,也曾想象去遨游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启程升入云端时,忽然在晨曦中看到了故乡的绮雨风光,于是车夫悲伤起来,驾车的马也驻足不前,终于又留了下来。这幻觉倾泻出屈原对祖国山川,一草一木的热恋。祖国人屈原也是非常关心的。“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想索性离开故乡跑向国外,看到人民的灾难又截定下来。》他还以“狐死必首丘”(传说狐将死时,它的头朝向看生身地的小山)的典故,比喻自己宁可死去,也不肯离开祖国。屈原遭到流放,他并没有因自身面临的灾祸而感到焦虑。“省余心其端直分,虽僻远之何衡!”(只要我的心地是正直的,即使被放逐到释远地方,又有什么可悲伤的?)伤心的是楚国政治的腐败和国运的危殆。但用原并没有笔望,楚国然在手,斗志依然不屈。)诚既勇今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战士们确实既勇敢而又威武,最后仍然气概刚强,不容冒犯)身既死分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士们虽然牺牲了,精神却永不很灭,英灵威武如往昔,将永远是鬼中的雄杰。)”这诗篇虽是一首挽歌,但写得气势雄浑,高昂撤烈,表达了屈原对在卫国战争中为楚国牺牲的将士无限崇敬和悼念,也寄寓着自已抗散救国的决心。追求真理屈原被流放长达二十来年。他终年飘泊,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他一~直寄希望于楚王,盼望重新任用他来治理国家。在漫长的流放期间,屈原走通了今天湖南、湖北的一带地方,得到了接触人民群众的机会。他怀着忧国忧民、愤世族俗的心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患的意思)。在这篇长达三百七十多句的叙情诗中,屈原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别狂和他们的丑恶嘴脸,进发出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样殃分,恶皇舆之败绩:(由于那伙结党营私的人只知道有且偷安,楚国的前途越来越羆暗;难道我会怕自己遭殃,我怕的是楚国的危亡!)“众背竞进以贪婪分,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那帮坏人贪婪成性,竞相钻营,争权夺利,全然不知满足;他们寬恕自己,猜忌别人,钩心斗角,妒贤嫉能)”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历程的回潮和未来道路的探索,表现了他追求崇高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长太息以掩递兮,哀民生之事服。(我禁不住长叹流泪,哀怜人民的生活是如此地艰难。)下地去探索不怕任何阻挡。”鲁迅指出:屈原的《高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他的诗开拓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国原建收期间,楚国的国势一天地觉夜备下去,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兵南下,把楚同的罪都攻破了。烟原痛感祖预费于能亡,他放声在岭“心神锁而伤怀分,的不知北所藏”(无限的牵挂和伤感盘旋在我的心房,服前苍茫,不知何处是我立足的地方?)他默默地回顾了与腐朽势力斗争的一生,怀着满配悲慎的心情,写下了怀沙》诗箱。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日,相原作徊在长沙附近的泪罗江畔。他面容憔悴,身体规弱,指着沉重的步子,他面对着滚来的江水,心用预酒,起快不平。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幻灭,无法挽教祖国的天亡面感到绝望。他仰望长空,悲壮地朗诵起怀沙》诗箱。“知死不可让,感勿受分。明告君子,香将以为类分。”(我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我为了真理绝不各借自己的生命。光明磊落的君子啊,我将以你们为榜样。)就在诗声尚在空中国费时,用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跃进了江里。用原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时年六十二岁。屈原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二十多篇。他用血泪谱写的这些诗篇,是他一生奋斗的真实记录和艺术结品。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真率地表现了他的为人和气质。透过剧原的诗,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人民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诗人屈原的品格,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汉代司马迁指出,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以同日月争光。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写道:“届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诗歌象日月一样高悬天际,楚王的楼台馆阁却变成一片荒丘。)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形象不仅出现在中国的舞台和银幕上,而且还在外国的舞台和银幕上出现。屈原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早在一八五二年,离骚》就有了外国译本,以后,他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为人们所传诵。我国广大人民还把屈原以身殉国的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当作一个传统的节日一端午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呢?据说,最初是汨罗江边的人们为了哀悼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来祭他。后来这种风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至于划龙船,据说,屈原投泪罗江时,人们划着船去抢救,但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习俗相传,这就是划龙船的由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