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汇编,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5套诗

真题汇编,揣测命题走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5套诗歌鉴赏试题(1)

01真题汇编:

一点说明:年教育部命制的全国卷共5套,分别是我们常说的全国1、2、3卷,以及今年参加新高考的山东和海南2个省份。为规范说法,我们把全国1、2、3卷叫高考新课标1、2、3卷,山东、海南的叫新高考1、2卷。(来自某能和教育部命题人对上话的市教研员)其实,叫啥卷都无关紧要,反正年,很多省份都加入新高考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次韵见寄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02四、(山东)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03五、(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04答案解析: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注释]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抱疾:指生病,本诗中可从后文“重瞳健”得知,皮日休患的是眼疾。杜门:释义:闭门。本诗中用杜门,喻含诗人希望好友早日身体健康,逢凶化吉。见寄:“见”在这里是用来指说话人自己,指称性副词,和“见谅”“将怪”中的“见”用法和含义一样。“见寄”就是“寄给我”。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期:约定。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离骚》新论京东查看已下架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此两处借用典故:借楚辞喻指诗人自己高洁并尽力培育兰蕙一样的优秀学生。借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来表达对友人共同相约采灵芝野菜而食的期待,也表明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品质。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鹤笼:指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但医:期待医治好。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

05文学常识:

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06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此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一者希望好友眼疾康健,能一起相约游玩痛饮。二者也以此自勉,希望自己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不负好友期待。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14.A,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解读错误。本诗为酬和诗,从标题可以看出是皮日休先写诗给诗人,诗人以此诗作为回答。所以A项说“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皮日休并没有和外界不通音讯,故选A。15.(1)由于友人患病,不能与友人赋诗饮酒,饱览春色。表达出作者的怅惘遗憾之情。(2)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表达出对自然与美景的向往与喜爱。(3)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表达对友人康复的期许,体现出两人的深厚友情,“不怕江花不满枝”宽慰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07《读史》王安石

①黮闇dǎnàn: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行藏:行迹;底细;来历。末俗,意思是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内容简析:纷纭更乱真——历史不真实;所传非精美——读的历史不真;丹青难写是精神——书难客观写传主;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质疑、批判、辨别。14.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08《苦笋》陆游

14.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重吃起来口感苦湿,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意思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铁无绵解析:对这个答案解析,我觉得不恰当。取,肯定不是“取食”,但也不好确定是“约束儿童要俭约,不贪不奢”的意思。联系语境,鄙人认为诗人的意思应该是“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摘苦笋,要让苦笋在风雨中经磨难长成苦竹。”借竹喻人,说的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或者说,自古人才是在风雨中长成的,约束儿童也没有必要用苦竹反复“鞭打”(说教),要让他们经风雨、自然长成。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09《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

15.B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止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借景抒情,抒发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不懂一定的文化常识,实在是难懂。PASS绿卡图书晨读晚练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高中版文学文化常识大全高考语文教辅资料书随身携带京东查看已下架

10《赠赵伯鱼(节选)》韩驹

15.B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16.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注:未完待续,。揣测命题走向,谈备考启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