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完全解读
一、初读——正音断句、背景故事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輓(wǎn)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题解及背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共52万字,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思想内容异常丰富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居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题目的意思:
《货殖列传》是列传第六十九,《货殖列传序》截取了《货殖列传》的序言。货,货物。殖,增殖。货殖指货物的生产与商品的流通。同时货殖也用来指代商人,所以《货殖列传》是太史公记录商人事迹,序言指出只有各行各业密切配合,才能国富民强。司马迁能够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史家之先河,单独为商人立传,足见其眼光独到,思想先进。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
二、精读——实词虚词、翻译理解
第1段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輓(wǎn)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译文: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这是老子小国寡民的核心思想,局限性:怎么让老百姓只感觉自己的东西好,自己是最幸福的呢?答案是不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并推行愚民教育反复洗脑。历代的思想家都对这种愚民政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召公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宣之使言”;季梁说的“民为神主”要“先成民后至神”;太史公这里也说“涂民耳目,几无行矣”。那么,具体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笔记:
1.輓:通晚。
2.涂,堵塞。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