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骚,令我慨叹诗词之瑰丽,愿诗词之

我曾在朋友圈写过我追《离骚》的疯狂经历,今天,不妨再来重温一遍,说起来那是学生时代的事了。我对诗词的喜爱,远胜过那些电视剧,起初是源于大学时无意中看的一个节目《中华好诗词》,一不小心就泥足深陷,越看越是着迷,曾有一段时间还整天拿着诗词背诵,想去报名参加海选,苦于无人指引,坚持了一个多月放弃了。再后来,我看到某一期节目,一位8岁女孩,折戟于屈原的《离骚》,赵忠祥问她有背诵过吗?她说没有。赵忠祥说你回去后,如果把这首诗背下来,我就收你做学生。然后那个女孩的妈妈,在网上给女儿买来资料,日夜陪她背诵,还带她去了屈原故里,感受文化。在经过博物馆的时候,小女孩指出了刻在大门前石碑上的错误。第二次登场的时候,女孩一个人毫无阻碍地把这首《离骚》,共字,通背了下来,且还是以朗诵的方式背出来的。看到这,我深受感动,也为自己而愧疚,一位年仅8岁的孩子,也才上二年级,竟然能背得下来这么长的诗。我感动于她的坚持,她的毅力,她的耐心,也有她那求知的欲望,而我呢,每天虽然有去看书,但是杂书居多,且以娱乐为主,可以说跟学习毫无沾边,跟那女孩相比,简直是可笑之极。作为学生,我是有愧的。看完节目后,我立马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势要把《离骚》背下来为止,因不是注音版,太多字不认识,尔后,我又在网上买了一本注音版的。我先是边抄边读,先跟里面的字熟悉,抄完后,不断的反复朗读,到第三天,我开始分节背诵,直到能以朗诵背诵为止,且要达到通背的程度,中间不能有卡顿。我是起床背,吃饭在背,课下背诵,课上有时还偷偷在背诵,洗澡也在背诵,睡觉前当然也背,真是无时无刻不在背诵。就这样,我花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把它生背了下来。为什么说是生背呢?主要是我没有去看它的意思,只知其文,不知其意,颇有陶渊明之感呢: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我们文化的长河中,闪亮着许许多多的明星,走过无数的春秋,依然屹立于地球的东方,它是我们文化的支柱,总有那么一些人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化的兴起,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三尺讲台授千年文化,讲千古春秋。诗词是需要去传承,去弘扬,知道的人越多,保存的将会越来越好。所以,现在为什么在教科书上会出现古诗,中考高考的考卷上,为什么有文学常识题,只有强制要求才能让人们引起对曾经文化的注意。而学生定当责无旁贷,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文化才能长盛不衰。对于诗词而言,它只有把灰尘掸去,走下高楼,与普通大众,与天下读书人走在一起,才能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我们在往前走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曾经文化的辉煌。人生常说,不忘古人之功绩,才有后人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想,也是的。学生当负文化之兴!他们的首要根本是学习,学习文化的精粹,用诗歌启蒙无疑是极好的。它代表了历史的兴衰成败,也代表了我们在文字上运用得登峰造极。如果没有古人的文化作为铺垫,何谈创造呢?连基本的知识,文化的精粹也不了解,怎么能创造出与古人媲美的绝唱篇章呢?我认为,不管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罢,对知识还是要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文化之心。特别是学生,对于诗词的教育尤为重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责任,愿在我们老师传学生,学生传学生的过程中,学学生生中无穷尽矣,诗词之火永驻人间。从疯狂背《离骚》的经历,慨叹诗词文化之丽,不管是什么时代的学生,学生当负文化之兴啊!对于诗词,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