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因削藩令被杀,到底冤,还是不冤

中科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公元前年,刘启即位即汉景帝,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家臣晁错也一跃成为了朝中重臣。可是晁错却因为提出“削藩令”而被判腰斩,他究竟怨不怨?我觉得既冤也不冤。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就为他出谋划策,《史记》中记载:太子家号曰“智囊”。汉景帝即位后,立即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在秘密处听取他说的事情,汉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晁错胜过其他任何大臣,汉朝的大多法令都是由晁错最后敲定。晁错官运亨通,一路升迁,升任御史大夫后,他向汉景帝递上了一道折子,将各诸侯的罪状一一罗列,同时谏言削减他们的封地,还将他们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也统统收回。一石激起千层浪!晁错的这道削藩令不仅震惊朝野,各诸侯国更是惶恐不安,对晁错自然是咬牙切齿。连晁错的父亲也坐不住了,他不顾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从颍川赶来,就是为了骂醒儿子晁错。晁错却完全不为所动,他振振有词地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只好叹气道:“傻儿子呀,如此一来,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真是一语成谶,他父亲才死了十几天,吴、楚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杀乱臣晁错的名义造反。这时,晁错以诛杀乱臣晁错为名义,可想而知,此时晁错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了。紧要关头,晁错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为自己递上了第二个催命符,他向汉景帝咬耳根子,说吴国早就有造反的迹象,大臣袁盎却知情不报,这人大大地不忠,甚至有可能参与了造反。一来晁错拿不出有力证据,二来汉景帝对于个性刚直的袁盎还是很信任的,最关键的是此时的汉景帝对于晁错已经心生不满。而晁错打小报告的事情传到袁盎的耳中时,毕竟性命攸关,袁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立刻面见汉景帝,说吴王造反全因为是看不惯晁错这小人要削藩而引起,只要杀了他,就万事大吉了。汉景帝沉默良久,便默许了这招“丢车保帅”,他下令中尉去叫晁错。晁错当时穿着朝服准备面见皇上,却被押到东市被处斩。当然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他们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吴王刘濞内心无比膨胀,他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当然不是吃素的,他派太尉周亚夫,栾布、郦寄、等人率领大军平定叛乱,仅仅三个月,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个故事,《史记》中有着详细记载,关于晁错的“削藩令”,以及“七国之乱”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如果晁错当时不是急于求成,如果七国发生叛乱之际,他提出率军平叛,而不是将祸水引向自己的同僚,那么也许他会有个不一样的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和假设,而我们则可以从读历史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哲理,看透人性,这就是所谓的:读史可以明智,鉴古方能知今。难怪如今的高考题目都是从《史记》找素材,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好处不容置疑,可是很多人因为其中的文言文而退避三舍,而这套正版《史记》是原文+白话文翻译,轻松就能驾驭,且16开大开本,便于阅读,一套六册,盒装,存放书架既干净又有面。六册一套只要98元!每本才合十多块钱!我已经入手了一套。到底好不好,读读自然知道了,如果喜欢的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