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的想念三联中读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www.xxzywj.com/npxqb/npxll/855.html
原文

读博在四方载于中读App那是艾叶特有的清香,还在故乡的柴火厨灶周围围绕,似乎还可以看得见,幼时的自己,隔着窗扇上的纱窗,问在厨房厦子里忙着看火和添水的奶奶或者母亲,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往往是在铺着凉席的炕上玩一会儿,就站到窗台着急地问一次。她们烦了,就说,今天后晌才点上火烧开锅,到半夜也不一定能煮熟了,明天吧,赶紧去睡觉,明早起来上学前就能吃了。就这样,我有些不甘心地躺在床上,同样是米,熬米汤都用不了一天,怎么变成粽子就得煮一宿?心里想象着以前吃过的粽子的味道,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好像梦里还闻到甜丝丝的味道。那是米豆特有的甘甜,还在自己的口齿与肠胃之间氤氲,似乎还可以模仿感觉到,自己亲自包粽子时的手感。那一盆盆的糯米和黏米,那一颗颗的云豆和蜜枣,总在一缕缕的粽叶绕制一个圆锥状中贡献了自己。再用锥体外剩下的粽叶把这个立体包裹严实,防止煮得时候跑了米。以前不见用人造绳子来绑缚,都是当年新打完的麦子秸秆,挑选长短合适的,提前浸泡湿软,韧性十足。一手攥着粽子别散了,用无名指按住秸秆或者短绳一端,另外一只手将剩余部分绕实当盖部分的粽叶上,甚至嘴手并用地把它捆绑结实。不多时,一只憨厚的乡村粽子就躺在了箩筐里面。出门求学求生在外,已经有很多年的端午是在学校里或者工作的地方度过了,见过了不到两三口的迷你粽子,也见过含有蛋黄或者咸肉的南方粽子,却更加想念故乡的那种大个的实在的。黏黄米从种到收到用很是费时费力,慢慢地就换用成糯米了,赶集的时候专门买来十来斤用。豆子是前一年吃不了长老的豆角种子,晒干后剥下来储留的,很面。枣也不是之前秋天打下的枣了,周围坡上的枣树都砍没了,也是集上买得甜度更高的蜜枣,煮熟的过程中把附着在周边的米浸透得甜软。煮粽子也不用柴火灶大铁锅了,后来换成燃气灶加大铝锅,现在都用电压力锅,内胆小一次就煮得少,但时间短,多煮几次也都全有了。省时省力的时候,却少了某种期待,可能也中了情怀泛滥的蛊。因为离家在外,家里的端午正日子过得很是简单,往往在我和妹妹都回家的时候,专属于我家的端午才在三伏天里某个日子正是举行。那层层黏黏的糯米,貌似把对我们的疼爱全放了进去一般,还不谋求丝毫的回报。也因为不是正式时节的粽子,它们会被送到附近乡邻和亲戚的家中,把这份迟到香甜与大家分享。奶奶身体尚可的时候,全都是她老人家亲自张罗。母亲向来对此类事情都不是很擅长,一直也没有学会怎么包。奶奶说每次看着你妈快包成了、快包成了,不知道几个手指头就顾忙乱了,挺好的粽子就散架了。这些年来,奶奶年纪逐渐大了,我们家端午的粽子,要么是二婶子送的,要不就是妗子家捎的,再不就是镯姐姐给的,还有姥舅让去拿的,尝个新鲜也就够了。后来端午假期也有了,有了正日子过节的专属时间,回去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那一年也就是端午节过了四天不到,二叔就在用收割机收麦子的时候出了事故,从此就永远走了,而在返京前一晚还被他叫到家里,去拿两条水库里打得新鲜鲢鱼过节吃。思绪一时飘回想来,估计今年老家的粽子还是没机会吃到嘴里了,但我会听奶奶的话,也在北京买几个粽子吃吃,也算是满足过节的仪式感。想来,是那种丝缕不断的氛围穿过了离骚时代的情怀,是那种激流猛进的龙舟超越了古往今来的怀念,汨罗江畔的天问,汨罗江中的过往,在粽子的投递和龙舟的划桨中,渐渐沉寂为今日的传统,我们故乡的传统只有吃粽子一个环节。端午时节的浓重,农历初五的香甜,年年在麦黄时节,勾勒我们怀念从前的图画。无以复制的往昔,终究逃不过时光的惨淡。恍惚颜色的现在,始终找不到梦想的历程。是过多的抱怨尘封了年轻的心,还是日日的懈怠,拉扯了青春的脚步?不知道,也弄不明白。恰恰在此时的传统节日,还能还原自己是个孩子的感觉,还原自己被疼爱的现实。我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厨灶,想念农家小院里面坐在米釭枣萝中间的亲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