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虽然“端午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龙图腾祭祀,却因屈原投沉汨罗江壮烈殉国,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多年的岁月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演绎升华,赓续着中华民族唯国家至上的民族基因而源远流长。
对屈原的认识是从吃粽子开始,记得小时候,母亲告诉我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只因他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保存屈原的身体不被鱼儿吃掉,便自发将米撒向汨罗江保护他。世间还有这样的奇事,我像听故事一样听着母亲的讲述,年幼的我也不禁感慨他为何不惜生命,非要投江?
直到学了屈原的《离骚》,老师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称有文化的人为“文人骚客”,我们听了哈哈大笑,实在不能将“骚”字与文人联系起来,却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记得清楚,于是它便成了我作文中“常客”,也成了我们常常用来励志自己的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屈原的了解日益增多,年年“端午”,年年却心境不一样了。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抒情长诗《离骚》与《诗经》一道开创了中国诗歌文学的先河。而《离骚》更是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中国式浪漫主义文学。除了文学上的造诣,屈原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崇尚“美政”,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在内忧外患的复杂环境中,以赤胆忠心爱国忧民,可惜奸臣当道、国君昏晕,屈原一生惨遭两次放逐。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美政”的梦想,以一首旷世奇作《离骚》寄托了自己对“美政”心向往之的远大志向。楚国灭亡后,屈原没有选择退隐山林,或居庙堂之远而一走了之,而是选择了以死殉国,留下千古佳话,他的精神凝聚成中华民族不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被后人传诵和敬仰。
中国人向来是有家国情怀的。今天,我们抚古追今纪念屈原,诵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吃一口粽子、品一口闲茶、看一场龙舟竞渡,虽听不见汨罗江水滚滚而去的声音,却也能想象当年诸多百姓千里江堤撒米吊屈原的感人场景。时至今日,在浓烈的节日氛围中,也能体察到人们对这位圣贤的崇敬之情。若能用心咀嚼屈原以家国为信仰的情怀,也能穿越千古,感受到他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仍能做到致个人名利于千里之外,系国家安危于梦中枕边。
作为普通人,屈原有小情,但更多的是大爱。作为圣贤之人,屈原隐退小我,在朝秦暮楚的战国时期,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以壮烈的死,向敌国做了最后的抵抗,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生死报国、誓死不屈的高尚情怀。当屈原选择自沉汨罗的那一刻,他诗歌的灵魂便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其情也浓烈、其爱也壮烈。正是这样的壮举成就了屈原的大我。试想,倘若屈原无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那么激扬他成就千古的文字,必定少了许多悯天下寄忧国忧民而报国的满腹豪情。倘若屈原仅在文字中苟且安乐而无自沉汨罗江的殉国壮举,那么“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于中华民族而言又将失去多少颜色?
中国人是向来是有气节的。纵观中华民族年灿烂文化,历史的长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往的是非曲直,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而又艰辛的历史进程。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世代更迭中生生不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总有如屈原般的民族英雄发出震耳欲聋的雷霆之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忠贞告白;“勾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这是林泽徐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呐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龚自珍为国赴汤蹈火的决心;“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不屈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的宏伟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近代以来,在党的带领下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风斩棘、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涌现出许多如詹天佑、钱学森、鲁迅、杨进喜、南仁东、杨利伟、黄文秀、陈祥榕等等这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在各个行业、各个时代的人。他们心系祖国安危,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刻,将报效祖国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他们的身上不乏有屈原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舍身取义的人、舍身救国的人,舍生忘死的人,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富强,人民才得以幸福,屈原精神才得以传承光大。
中国人向来也是英雄辈出的。在抗疫的战场上,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舍小家为大家。“警察蓝”和“天使白”、“红马甲”和“荧光绿”,为了抗疫早日取得胜利,这些平凡的你我,无私奉献,冲锋疫线一线,他们离开双鬓斑白的父母、身怀六甲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在抗疫的战场上为群众送物资,为孩子送奶粉、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每天都上演着无数感人的故事。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平凡的他们以微弱之光弘扬着伟大抗疫精神,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风雨兼程中悄然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
今天,我们怀念屈原,是为了更爱我们的国、更爱我们的家。如圣贤屈原那样,心中充满爱、眼里满是光,对祖国的一草一木也能渗出几分浪漫和情怀。欣赏他们,挥一挥锄头掘出一地灿烂果实的农民兄弟;赞美他们,撒一身汗水就完成一个又一个宏伟建筑的工人师傅;感恩他们,踩着风雨为千家万户送去包裹的快递小哥;崇敬他们,站在三寸讲台上将春晖洒满大地的老师。更庆幸在平凡世界中拼搏的我们生逢盛世年华,享受了屈原为之奋斗一生的“美政”时代。
星月灿烂,“端午”炽烈。历史的天空从未被遗忘过,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虽是屈原所期望的,但我们要发扬的却是他给予我们的光。
这束光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END
作者简介
刘蓓花,青海公安文联会员,省作协会员。撰写的长篇儿童题材小说《毛毛虫去看雪》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现就职于西宁市公安局甘河分局。
主播简介
李婧,青海公安文联会员,爱好写作与朗诵。现就职于青藏铁路公安局西宁公安处。
来源︱青海公安文联审核︱张伟责编︱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