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的一篇传统文章,在仔细分析了文本和学生的学情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2.结合文章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3.引用原文的语句来说明屈原和渔父你更理解谁?4.你如何看待这二人对话的真实性?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文言知识点比较多,根据学生文言文基础相对较弱的情况,我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增加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的翻译规则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此基础上的人物形象归纳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只要学生能读通文章,一般都能用“高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屈原,用“从容”这样的词语来表现他们对渔父的认识。
屈原和渔父的不同抉择体现的是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更理解谁”这个问题为的是激发学生结合人物的处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对人物的言行、思想进入深层次的思考,而“引用原文的语句来说明”是为了防止学生想当然的空谈,为的是强化他们的文本意识。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热情空前高涨,超过一半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发言。我所教授的是一个无论从语文素养还是考试成绩都相对不错的班级,但是这节课学生讨论的结果却是:屈原是一个迂腐、执拗、刻板、自我的人。主要原因是:1.“举世皆浊我独清”——过于清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王昏聩无能,屈原可以另择贤主,这样的话他既可以到别的国家发挥才能,还不用蒙受“尘埃”的玷染,岂不一举两得?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的建议还是有道理的,历史证明,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楚国的人民不用过着那种连年征战的生活,这对于楚国百姓来说是个好事,而屈原的目光只“锁定”楚国,目光过于短浅。因而,相对来说,渔父追求自我快乐之道更“接地气”。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遭遇的“屈原批判”,但是在这样的“高层次”学生中,大家对屈原的讨伐出现如此惊人的一致,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如果屈原真的像大家说的如此般‘不堪’,那么为什么千百年过去了,人们不仅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名字,还专门设立了“端午节”这样隆重的节日作为纪念?2.年,中国的屈原和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一同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这个被我们“嫌弃”的中国古人为什么会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他的魅力何在?学生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新的见解:1.屈原的出身和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和渔父一样“不凝滞于物”;2.决不妥协、坚贞不屈不是一种“执拗”,而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民族存亡之际更显得珍贵,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先烈们都做出了和屈原一样的抉择,令人钦佩。
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离骚》和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相关文字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形象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和之前学过的《指南录后序》一文中的文天祥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学生们通过二次讨论和资料链接,终于明白了:1.屈原的死恰是他人格魅力的最高体现;2.分析历史人物时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用现代人的标准评判古人是不科学的。
解决完这个问题,我最后问学生:“屈原和渔父二人对话之后,屈原便投江自尽了,那么,是谁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并记载了下来?他们的对话真实吗?如果不真实,作者又为什么设计了这场对话呢?”学生们再次思考。
这个问题没有难住他们,学生们答道:“有没有渔父这个人并不重要,作者的目的是接渔父的形象衬托屈原。”我进一步补充:“也可能,屈原的话和渔父的话是屈原内心复杂斗争的表现,是屈原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这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叫‘主客问答’式,我们之前学过的《赤壁赋》也采用了同样的形式。”
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头称许,时而默读文本,时而讨论发言。在思想的激烈冲撞中,学生们对文本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品读。直至下课还有学生意犹未尽。我想,自己最成功的做法应该是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了深入。比如,在归纳完人物形象之后,我对中国文学史上“渔父”这个文化符号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学生“误读”了屈原之后,我通过铺垫、引导、再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在学生自以为透彻文章之后,我又让他们分析“对话的真实性”,以此简略谈到了文章所运用的“衬托”“主客问答”等文学表现手法。
我一直以为,语文课堂的味道在于其语言的反复咀嚼和品味,但是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语文课也是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绝佳阵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导学生的思维的逐层深入同样可以引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1.后面的几个讨论环节其实能将文本分析得比较透彻,因而第一个全文翻译可以省略,文言知识熔铸到后面的文本探讨中即可。2.在探讨人物对话之后,如果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体会下,效果更好。
晋诺工作室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