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这些话,听懂两句就够你用一生

从《大秦帝国》到《三国演义》,从《大明王朝》到《雍正王朝》,对于影视作品,大家的常规印象是,中国导演总喜欢拍历史题材的作品。我们为什么总爱回望历史呢?

图/摄图网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部部历史典籍之于中国文化体系的意义,就像《圣经》之于西方文明的意义。

中国人的“圣经”,非《史记》莫属。从古至今,无数社会精英、文化名家都对它推崇备至:

宋代史学家郑樵评价《史记》“六经之后,惟有此作”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林语堂评价它“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

《史记》很重要,但对于我们一个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讲,为什么要读这部年前的书呢?

为什么要读这部年前的书?

《史记》是认识中国文史社会、解读中国文化DNA的工具。

和西方人吃饭时,我们才会意识到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跟日本人交朋友时,我们才知道为何中国人这么热情友善爱交朋友。大到政治经济、科技技术发展,小到吃穿住用行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文化的原始基因就奠定了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史记》记载了中国文化生成期的原始模版,是我们解读中国文化DNA的认知工具。

《史记》呈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从0到1的全过程。

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年的历史里,司马迁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封建制度诞生的全过程。中国古代是个专制的社会,所有东西都要服从于政治,读懂了制度诞生发展的过程,自然就对整个古代社会文化有了根本上的把握。

《史记》记录古代各个社会阶层完完整整的人性变化。

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游侠商贾刺客,《史记》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各个社会阶层里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历史在变,但人性的根本不变,古今面对的问题多是一样。我们在流氓皇帝刘邦、一代枭雄项羽、英雄将领韩信等人身上,学习如何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清朝画家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刘邦像

可是《史记》并不那么好读

它长达卷,体量大、典故多;多年前的古代文言,晦涩难懂;人物图谱复杂多样,容易搞混;历史事件地点名字更替容易弄错,文物图谱含义多样,不查阅资料印证的话,容易停留在表面,不知深意。那么我们该怎么读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专业的史学大家来讲。三联中读携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制作的韩昇·《史记》百讲,用讲的体量,每天20分钟(天的内容相当于40万字的书),带你轻松搞懂《史记》。

限时特惠立减30元活动时间:9.16-9.30▼长按下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