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秘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三

北京皮肤病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4779916.html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皇皇巨著《史记》确实堪当这样的盛誉,但是由于司马迁身在汉朝,因此他在撰写秦末到汉武帝晚年这段涉及当朝的历史时,作为太史令的他必须按照官档来书写。

因此司马迁在写这段历史时,他不得不避当朝者讳。可是司马迁毕竟是一位史官,他还是想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貌留给后人,因此《史记》中便出现了一些看似画蛇添足的字以及多余的笔墨。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被汉廷以谋逆罪名斩于长安长乐宫钟室的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

码字的下面就盘点下,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留下的那些奇怪记录吧。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一怪:没有存在感的大将军

公元前年,籍籍无名的韩信,突然就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了。刘邦慧眼识英雄,超拔胯下儿韩信为大将军,从此以后兵仙韩信登上了战争舞台,开始了他精彩绝伦的表演。

呃,可是历史记录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根据《史记》记载,当了大将军的韩信为刘邦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汉军主力是关东人日夜思归。韩信认为这种归心可用,关中也可伐,而且一旦时间拖久了便会人心思定,因此建议刘邦尽快出兵攻打关中。

韩信还为攻打关中献计,这让刘邦坚定了尽快出兵攻打关中的决心。不过我们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并未提出过(《史记》没说明韩信献的是什么计),只是汉军主力确实是由陈仓道入关中的。

然后刘邦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刘邦决心还定三秦后自然要调兵遣将,可司马迁的这个记录细品之下十分怪异。这记述明显的是刘邦在调兵遣将,可这不正是韩信这个大将军该负责的事情吗?刘邦把这些事都做了,那韩信这个大将军做啥呢?

果不其然,公元前年八月汉军发动攻势还定三秦,接着又是东伐西楚,又是联合诸侯偷项羽的彭城老家。可直到公元前年四月刘邦兵败彭城,这大半年间接连发生的三件历史大事件中,都再没有出现韩信的身影,汉的第一位大将军就这么成了史书失踪人口了。

从司马迁的记录看,似乎刘邦拜韩信这个大将军,就只是为了给他分析一下汉军入关中能不能成功。这人设错误啊,韩信这个大将军在刘邦那充当的角色换成张良倒是很合适,难道刘邦拜韩信为将就是为了替代不在自己身边的张良当军师?

刘邦是以善于用人著称的吧?

有一件事十分奇怪,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并没有记录韩信拜将的事情,只是在韩信和萧何的传记里提及。所以班固在编纂《汉书·高帝纪》时,特意将这件事补了进去。

司马迁会犯这种明显的漏记错误吗?

失踪了大半年的兵仙韩信,直到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教做人后逃回荥阳,才再一次出现在《史记》中: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这句话用字十分怪异,不过等下面分析《史记·淮阴侯列传》另一个怪异记录时再解析吧。

总之韩信从京索之战后开始了他自己的真正表演——率军东征关东诸侯,韩信的领军之能由此正式被《史记》所记载。在韩信这一征战的过程中,他拥有了诸如蒯通这样的亲信谋士,《史记》也记录了蒯通与韩信的互动。然而记录中这个蒯通十分不礼貌,因为他称韩信为将军而不是大将军。

汉军将军数以百计,可大将军只有韩信一个啊。

蒯通能为兵仙赏识,那也必然是人精一个,这点刘邦可以作证,韩信被杀后蒯通居然从刘邦的屠刀下全身而退了。可就是这么聪明的蒯通,在那个对身份地位极其敏感的年代,他怎么会连这点礼数都没注意到呢?

还真不是蒯通不懂礼数,在整部《史记》里,就没有任何一个人称呼韩信为大将军!司马迁在记录了韩信被拜大将军后,就不再提及韩信的这个身份,仿佛韩信没有被拜过将一般。还有一点也非常怪异,史料中没有韩信被撤销大将军的记录!

汉朝早年只有柴武、窦婴两人被任命为过大将军,但是这两人在率军还朝后立即就被取消了大将军的头衔。由此可见,汉初的大将军只是一个临时职务,一直要到公元前年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汉朝的大将军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职务。

而韩信被软禁长安城时有这么一个故事,想必很多读者也都知道,那就是韩信与樊哙的一次互动。这次互动宾主之间本来是很愉快的,但是当韩信准备离开时,送行的樊哙突然跪下来口称大王。然后从樊哙府中出来的韩信,便怒气冲冲地在大街上当众说不耻与樊哙等共列,并从此便常常称病不上朝了。

韩信这一举动究竟为何意,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他傲慢,有的认为他是为了避免牵连樊哙。韩信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是樊哙称呼韩信为大王这个称呼真的很不合理。这时的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与樊哙同为侯爵,樊哙这么做不管目的为何都戳到了韩信的痛处。但是樊哙的这一嗓子大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韩信至少当时不是大将军了。

樊哙在影视作品中往往都被描绘成一个莽夫,可是樊哙是韩信之外,汉将中唯一一个被刘邦委以了统帅全军的将领,绝对也是一个人精。如果韩信大将军职位尚在,樊哙名义上依旧还是韩信的部下,他称呼韩信为大王而不是大将军就非常失礼了。

那么,韩信何时被免去了大将军的职位呢?

反正史书中是找不到的。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结合在一起,令人不禁对韩信的大将军身份生疑,韩信到底有没有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二怪:突然授兵权

京索之战是楚汉之间一场重要的战略决战,这一战楚汉两军都调集了大量的骑兵参战,所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骑兵作为主力进行的决战。京索之战到底是谁指挥的,无论司马迁还是班固都没有明说,因此时至今日也争论不断。

但是其后刘邦就分兵给韩信东征关东北方诸国,韩信的远征军兵力可远少于关东诸国。刘邦这么信任韩信,必然是韩信之前表现出了非凡的独立领军之能,因此码字的认为京索之战是韩信指挥的。

但是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了,刘邦为何会在京索之战中授予韩信兵权?

刘邦对兵权看得可是非常紧的,他其后当了皇帝都不愿假手于人非要自己统军作战。观其一生只有三次将汉军主力交予他人全权指挥。

其中的第一次就是京索之战交给韩信指挥;而第二次是垓下之战,指挥者依旧是韩信;第三次是平韩王信之乱,指挥者前面提到的樊哙。

京索之战是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垓下之战主力就是韩信的30万大军而且刘邦才在固陵被项羽击败,平韩王信之乱是刘邦被匈奴围在平城七天七夜后。所以这三次刘邦交出兵权的情况几乎一摸一样,刘邦都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交出的。

刘邦在汉初的这些将领中水平也是非常高的,除了韩信、项羽、章邯外他堪称第四人。汉初三名将之一的英布起兵作乱时,曾经说过他不怕任何一个汉将来,唯一担心的是刘邦亲自领兵。事实上也是刘邦亲征才将英布之乱给平定了。

刘邦又以善于用人出名,可见刘邦交出兵权绝对不会草率,肯定是信任对方的能力才会交予兵权。而这样的人在汉初一大帮名将中,唯有韩信和樊哙两人而已。

可是韩信在京索之战前没有任何领军作战的记录,只有搞后勤和出谋划策的记录,前面分析过所谓拜大将军应该是假的,所以刘邦凭什么将兵权交给他?

还记得前面这句: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前面码字的提到这句用字十分怪异,怪就怪在那两个复字上,这两个字十分多余。

但是细细品来,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理解,第一个复显然是在说,韩信在收拢彭城汉军的败军之前便已经收拢过一次败军。而且这句话也说明刘邦彭城兵败时,韩信位于荥阳以西并且多半带领着一支军队,只有这样才有能有效收拢彭城来的败兵。而第二个复说明韩信之前击败过楚军。

两个复的含义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推论出《史记》未明载的韩信第一次统兵作战的经历:

刘邦攻取荥阳后,韩信留守在了后方并未跟随去彭城。这时为了阻止刘邦进攻彭城,楚军一部向汉军后方发起了进攻,留守后方的汉军被击溃。危急关头所幸韩信及时站了出来收拢了溃散的军队,他指挥汉军不但击败了攻来的楚军,还继续深入楚境攻城略地,直到遇到了从彭城溃散回来的汉军得知了彭城战败的消息,才回师荥阳与刘邦会合。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何司马迁一句话里要用两个复,为何刘邦会在京索之战前授予韩信全军的指挥权。

可为啥汉朝官档要将韩信的这第一次领军作战抹消掉呢?

还抹消地如此彻底!

思之极恐啊,早在多年前,汉朝官方就能将一代兵仙的处子秀,给完全从史料记录中抹消掉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怪:谁传出去的话

韩信所谓谋反,就是与陈豨(xī)勾结作乱。

而作为韩信与陈豨串联谋反的重要证据,就是韩信对陈豨说得这段话: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不过司马迁在韩信说这段话前画蛇添足地写了这么一句: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问题来了,言出韩信之口,只入陈豨之耳,谁把这话传出去的?

司马迁难道没意识到自己这句话很多余吗?还是他故意地多余呢?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的最后写下了这一段评语: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等到天下统一了,才来反叛,结果导致身死族灭,不亦宜乎......

《淮阴侯列传》最后这句不亦宜乎,是什么语气颇有争议。拥护大汉正统的认为是感叹号,那么翻译过来就是这不是理所当然的;而同情韩信的认为是问号,翻译过来就是这合理吗?

怎么理解,这点大家就见仁见智了,因为不亦宜乎在先秦时便屡见于文献中,它有时做肯定有时做疑问。司马迁选择用不亦宜乎放在《淮阴侯列传》最后,想必当年东汉杨终奉旨删减《史记》时,也一定对这一句琢磨良久,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放一马。

其实把《淮阴侯列传》通读一遍,不难发现这三怪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为了坐实韩信谋反,汉朝官档编造了韩信对陈豨说的话。

京索之战阻止了楚军继续西进拯救了汉朝,指挥京索之战的韩信无疑是汉朝救星,刘邦后来杀韩信那就是恩将仇报。为了洗掉这臭气,于是官档将韩信第一次作战的情况彻底抹去,这样京索之战启用韩信就成了刘邦慧眼识人。同时官档将韩信指挥京索之战的具体情况也抹除,后人就弄不清楚谁才是京索之战汉军的主将了。

而为了进一步突出刘邦慧眼识人,也为了让京索之战启用韩信领兵显得不那么突兀,后世的汉朝官档又假造了韩信拜将。这一造假同时也强调韩信被刘邦超擢,以此凸显韩信其后‘叛乱’的忘恩负义。

可惜啊,偏偏就出了一个了解内情的司马迁,他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将真相不露痕迹的藏于《淮阴侯列传》的只言片语中,汉朝官方数百年的努力终究还是白费了。

其实《淮阴侯列传》中还有一个记录也很奇怪,韩信向刘邦求假齐王。要知道韩信提这个要求前,他才拒绝了项羽三分天下的利诱。韩信向刘邦提这个要求,吓得蒯通装疯离开了他。也因此后世常讽韩信是政治白痴,可被软禁在长安的韩信自从樊哙那一次跪送后就极少上朝,他这表现可不像是一个政治白痴啊。

刘邦被楚国当炮灰派去攻打关中吸引章邯主力回援,为宋义解围巨鹿的主力军打掩护时,曾经得到过一个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空头支票。最后,刘邦却因为项羽在巨鹿摧垮了秦军主力,真的第一个进了咸阳城,居然将这张空头支票给兑现了。

会不会刘邦也曾对韩信、彭越、英布等承诺过什么呢?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的朋友还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湖北为何简称鄂?竟源于桐叶封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