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都不曾等过帝位,而是做臣子。

“夏禹”,此处记载禹为夏代第一位君主,故称为夏禹。按古代神话中说禹是上帝派到下届来铺设土地的神,故称神禹。说土地上的山川都是他奠定的,故被奉为土地之神——社神。古代又有洪水的传说,神话结合到传说里,禹就成了治理洪水、疏导山川、划分九州的大圣人,故称大禹。而禹在古代的部族里,被西边的羌戎族奉为宗神(宗祖神),故称戎禹。羌戎族中有一支发展了高度的文化,居地在崇山,故称崇禹,其族称为夏,禹就称为夏族的宗神。又有以四岳为宗神的姜氏之戎,即羌戎的另一支,文化也较发达,加入了夏的部落联盟。还有奉其他一些神的氏族也属这一联盟。

经过各族融合,这一联盟继续扩大并以华夏为其有名的族名后,宗神又上推到黄帝,姜氏之戎也上推其宗神为炎帝。华夏族的黄帝成为诸神共祖,而各族宗神实际即是各氏族祖先。古代部落中特别杰出的首领往往以宗神的化身出现,而且往往袭用其名,所以华夏族的部落联盟中,曾有过杰出的首领黄帝、鲧、禹等。同盟部落中有炎帝,后来由东方融合来的又有颛顼、帝喾、尧、舜、皋陶等。有关他们先神的神话和其本人的传说完全净化为历史后,便被司马迁采录入本篇,禹被称为伯禹,禹就成了奉舜命治水成功,继舜为天子的夏代第一位君主夏后(“后”与“君”同义)。

“文命”,古代史料中,赞尧的德行为“放勋”,赞舜的德行“重华协于帝”,赞禹的德行“文命敷于四海”。《孟子》以放勋称尧,《离骚》以重华称舜,《史记》皆承用之,故又以文命为禹名。其实它原是史料中赞颂之词而非人名。

“昌意”,据《世本》及《大戴记》,黄帝后裔分玄嚣、昌意二系。玄嚣传至帝喾,产尧、契(商祖)、稷(周祖)、挚等。昌意传至颛顼、产鲧、禹,另有裔孙舜、重黎、吴回(楚祖)等。据《山海经》则黄帝之后裔分为五系,昌意为最大的一系,其孙颛顼之孙有祝融、重、黎、苗氏及其他多族(禹则另属骆明一系)。可知在纷歧的神话中,昌意原亦古代重要的一族宗神,而且起了联系西方黄帝族与东方颛顼族的作用,但关于他的资料特少,缺乏传说事迹。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帝在位的时候,大水成灾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淹没了丘陵,百姓非常忧惧。尧访求可以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四方诸侯都说鲧能够胜任。尧说:“鲧是个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的人,不能用他。”四方诸侯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您试试他。”于是尧采纳了四方诸侯的意见,任用鲧治理洪水。费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没有平息,治水无功。于是帝尧才另外寻找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按时巡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在巡行中发现鲧办事太不像样,治理洪水毫无成绩,就把他流放到羽山而让其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处理得当。这时舜举拔鲧的儿子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

“鸿水”,“鸿”通“洪”。洪水传说在世界各民族的古代都曾有过,《楚辞·天问》、《尚书·洪范》、《国语·周语》、《墨子·兼爱》中、《孟子·滕文公》上下等,都有我国古代洪水传说及鲧、禹治水的较早资料。《尚书·尧典》叙述洪水之患和派鲧治水失败的故事,并涉及禹治水之事。此处自本句起,直至“功用不成”句,译录《尧典》原文。其下文至“女其往视尔事矣”句,摘录《尧典》大意。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尧去世以后,帝舜问四方诸侯说:“有没有能够光大尧的事业,就可以让他担任官职的人呢?”众人都说:“如果让伯禹做司空,一定可以光大尧的事业。”帝舜说:“嗯!是这样。”因此就任命禹说:“你去平定水土,一定要办好这件事啊!”禹跪拜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你还是去担负起这一任务吧。”禹为人机敏强干而又勤恳,他品德端正,仁爱平和,说话诚信;他的语言和谐,合于音律;他的动作举止自然,可为法度;他所表现出的美德被人们视为规范准则;他勤勉庄严,成为百官们的典范。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于是和伯益、后稷一同奉帝舜的命令,派诸侯和百官征发民夫来动土治水。他根据山势的走向砍伐树木制作路标,来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伤感父亲鲧因为治水没有成功受到的惩处,因此劳苦身躯,焦心思虑,居住在外十三年,即使路过家门也不敢进去休息。禹的吃穿非常简朴,但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却很丰厚;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是他对修渠挖沟所耗费的财力却不吝惜。他在旱路的时候乘坐车驾,在水路行进的时候乘坐船只,在泥地行走的时候使用木橇,在山间攀爬的时候就穿上带锥齿的鞋。

禹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平直的准绳,以及画图式的圆规与直尺,一年四时都带着它们,用来开辟九州的土地,贯通九州的道路,修筑九州的堤坝,测量九州的山岳。同时禹命令伯益给民众发放稻种,教导民众可以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又命令后稷在群众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救济。在缺少食物的地方,禹就从有富余的地方调来补充不足的地方,使各地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在巡行中考察各地的特产来确定他们所能进贡的物产,以及规划出运送贡品所经山川的便利路线。

“傅土”,此据今文本《禹贡》,古文本则作“敷土”。“傅”、“敷”通用,其义为“布”。旧注根据神话资料,释为禹布下了大地。然变为史事记载后,一些注疏遂改释“敷”为“分”,说禹划分土地。《史记》加工写成“兴人徒以傅土”句,则是叙禹治水,故《索隐》释“傅”为“付”,解为“付功属役之事”,意治水中组织人力安排各项土木工程之事。

“行山表木”,今本《禹贡》作“随山刊木”。“刊”,有两种解释:一为在山林中刊去木皮使其白色多,做行道的高下表识。一为随着山岭的形势,斩木通道,以便治水。《史记》用前一解释,故径译用“行”字、“表”字。按,自此句至“食少,调有余相给”一段,基本据《尚书·皋陶谟》文句写成,重见于下文所引录的《皋陶谟》文中,该处此句又作“行山刊木”。

《仿唐人大禹治水图》·清·谢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