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指责屈原无情思,为一种花鸣不平

北京荨麻疹医院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赞美梅花,是因为它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而这些被大众所喜爱赞美的花卉,却没有得到“花中第一流”的美誉。

享有”花中第一流“美誉的是桂花,出自李清照的一首词。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的词深受后人的喜爱。她笔下的桂花也被歌颂传唱了上千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

一词作: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年—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居青州之时,当时既没有家国之痛,也没有夫妻离乱之悲。她在词中咏物抒怀,表现了她的审美取向。李清照对桂花的赞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年全国卷,就以本句作为作文材料之一,可见此句影响力之大。

三赏析:

桂花色泽淡黄素雅,体性温和柔美,性情疏淡,形迹偏远,只把浓郁的芳香常留人世。不必要浅碧深红的浓艳,仅是凭那浓郁的香气和温雅的体性,桂花就可堪称花中第一了。

在幽香淡雅的桂花面前,连高洁优雅的梅花也不得不心生妒意,菊花即使孤傲却也只能含羞遮面,自愧不如。在画栏旁开放的桂花,于中秋群花中以风姿居首。难道是屈原太无情思,为何当初作《离骚》时,没有收入桂花?

四评析:

该词为咏物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是赞美具有柔美体性和内在气质的桂花,也表达了词人对内在美的注重和不甘被埋没的心理。将牡丹、梅花、菊花等名花与桂花相比,也许桂花外表并不醒目,因此,词人在写桂花时紧紧抓住其独特之处,使桂花卓尔不群。此外,词人将她很少用的议论手法加入词中,对桂花进行进一步的赞美,使全词主旨更为鲜明。

词的上阕对桂花进行正面描写。第一句写桂花颜色淡雅,体性柔美。接下来又写桂花虽然“情疏迹远”,却将醉人心扉的芬芳留在人间,品格高贵。后两句是评议:虽然桂花无“浅碧深红”的颜色,却“自是花中第一流”。有了前面对其形态品格的形象描绘,这个评价毫不突兀,是恰到好处。

词的下阕,对桂花进行侧面烘托。前两句,写梅花对桂花的嫉妒,菊花在桂花面前的羞愧,并将桂花称为秋花之首。最后一句又加入议论,以质问的语气说屈原“无情思”,在写《楚辞》时没有将桂花收入。此一问,深化了词的立意,也使词中对桂花的赞美达到高潮,进而将词人心中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平表达出来,体现了词人不凡的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感悟:

李易安是钟爱梅花的,从“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但是梅花却没有得到李清照”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高度评价。词人对桂花的赞美其实就是肯定一种人生态度。

桂花代表的是一种,重视内在人格修养的人生观,色香俱备,却遗世独立,静默地绽放,虽然无人喝彩,自己亦是馥郁芳香。

像桂花这样品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多的,他们不与桃李争艳,不与香草比芳,只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最靓丽的风姿,他们只为自己内心的充盈。

像这样的人才,终究是不会被埋没的,就像李清照为桂花鸣不平,甚至去指责屈原对桂花不公平的待遇。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就像名不见经传的桂花,因李清照的一首词,声波四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