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屈原在其名著《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今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因为看到时岁播迁、草木零落而深感人的生命之短暂,在“恐年岁之不吾与”之时,兴起其通过努力来实现美玫理想的愿望,所以这里的伤春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努力奋发、自我鞭策的精神。
叶落知秋在宋词中颇多伤春悲秋之作,而这类作品又常与离别相思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乏名篇,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此词应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为惜别恋人而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柳永属于那种被称为“风流才子”的人物,他并非不要“功名”。但他的本性颇似晚唐的温庭筠,即“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由于喜欢音乐歌舞,纵情于青楼妓馆之中,且常应歌妓们的要求为教坊新声填词,而所作又常常传唱于都下,以至于博得了轻薄无行的坏名声。
所以“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对他并不欣赏,宰相晏殊也认为他虽与自已同有填词之好却并不是一路人。这样,柳永就更加流连坊曲,以异性对自己的倾慕与爱情作为仕途失意的补偿,留下了不少的情词,这首《雨霖铃》就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秋天给人的感觉总是伤感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无奈,尽管柳永并未写出自已离汴京南行的原因,但无疑与生计问题相关。
为了生计,不得不与恋人分手,在寒蝉凄切之时,作别于长亭。虽设帐饮酒以饯行,却又无情绪,难以下咽,因雇舟南下,船家不管你情绪如何,催着要出发了,当此离别之际,只有执手相看,泪眼朦胧,默默无语,似凝噎在喉。
此时虽还未走,思绪却已飞驰千里之外,想到烟波渺渺,暮霭沉沉,而不尽的蓝天更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心里当然就更沉重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时,作者超越了眼前所限,在换头处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前句是对于人生感触的哲理体认,后句是以物候之移情来加重之。虽未行或始行,却已设想到“都门帐饮后的“今宵酒醒何处”,而杨柳岸边的杨柳系不住行舟,与自己做伴的也并非自己的所爱,只是凉凉的晓风,弯弯的残月。
因为身边再无所爱的知己,所以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千种风情也无人可说,生活对于自己来说几乎变得毫无价值可言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离别相思之作并非只限于一己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道出了一个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尤其是长期在农业文化背景下的古代中国,人们更对故土、故人和亲人、爱人怀有深深的眷恋,难舍难分,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分离的。
所以那些见于笔下的悲悲切切、缠缠绵绵并不是言不由衷的类型化情绪,而是真切的感受,我们不应因为在词中所见甚多就不以为然。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递进式的表达,因为人们懂得情因物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几成为情感产生的形象概括,在秋日与所爱者分离更为痛苦增加了几许分量。柳水的《用霖怜》的伤离与悲秋,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它之所以能在你百年来不断的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今宵酒醒何处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今天,许多的流行歌曲和现代诗歌也有很多数不尽的离愁别怨,但是大多给人的感觉非常虚假。也许是现在社会的“物欲”的需求远远超过人的情感,也许是太多的情歌和情诗已经让我们麻木,难以让我们感动,所以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或许还能给我们一点点的心动。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宋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我是悦熙笔谈,一纸一笔,分析文化脉搏,用自己的半生经历和你一起品读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