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最光辉的作品,约写于楚怀王后期,其他的按王逸《楚辞章句》篇目排列为《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与其弟子宋玉及以后的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人的骚体作品都是构成《楚辞》的组成部分。
《离骚》是植根于楚地民歌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诗体,也称《离骚经》,它的中心思想体现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骚体诗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篇幅长短不受限制。
(2)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大都用五、六、七、八言,以七言居多,也有九、十言的,《离骚》七言达余句,显得更加自由灵活。
(3)多用语助词“兮”,虽是古汉语虚词,却表现出楚地方言土语的通俗性,使诗人更易表达感情及调节诗歌的节奏。
(4)韵脚富于变化,平韵仄韵都押,在《离骚》中用上了“裳”、“芳”、“荒”、“章”、“常”等隔句阳韵,和谐动听,如“集芙蓉以为裳”、“苟余情其信芳”、“长余佩之陆离”、“将往观乎四荒”、“芳菲菲其弥章”、“余独好修以为常”。
(5)善于把大量的神话故事融入其间,使得情节奇异,风格特殊,比喻优美,凸显出很高的浪漫主义艺术成就,其浪漫激越的文风,深刻影响了后世大批诗人的创作思路和意境格调的开拓,如唐代的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人,直至晚清,影响深远。
《离骚》是骚体诗的奠基石,雄奇瑰丽的骚体诗树立了浪漫主义诗篇的榜样,实开中国文学史上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