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育儿的诗,流传广泛的有两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许多被孩子逼疯的家长,拿这句话当作躺平的法宝:大学者、大诗人这样说的,没错吧?算了,老子也不生气了,你爱学不学吧。
这首诗的前后因果
且慢,实情是怎样的呢?元丰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侍妾王朝云为苏轼生了一个儿子,这时候苏轼已经四十八岁了,也可算是暮年得子,他为孩子取名“遯儿”(dun,四声)——遁,逃遁、隐遁。孩子出生第三日,俗为“三朝”,苏轼作《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的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年),当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湖州任知州,当时的惯例是:官吏履新职,到任后,要先朝廷上表谢恩。
四月二十日到任,苏轼向朝廷进《湖州谢上表》,其中写到: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开地表达了自己与当朝改革派政见不同,对新法的不满。
于是,负责弹劾官员的御史们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的表文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又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讯。在此期间,一干小人非要治苏轼S罪,但也有一大批名士上书喊“刀下留人”,这其中有皇太后、苏轼弟弟苏辙、新派(对立面)王安石等。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神宗下旨——苏轼免S,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了结。
缘何称“东坡”苏轼携全家20多口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衣、食、住都很艰难,从元丰四年到元丰七年,在整整三年多的时间里,苏轼都居住在一个名叫“临皋亭”的废旧驿站里。驿站的东边,有一片50亩荒地,地的主人免费让苏轼耕种、补贴家用。
他带领家人把这片荒地开垦成了良田。从此之后,苏轼日夜在这里劳作,亲自下地耕种,在坡地上种出了麦子和稻米,种出了蔬菜和花果。由此,他取了号“东坡”。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继室王润之夫人主动将侍女王朝云纳为苏轼的侍妾。
王朝云,什么来历?是苏轼第一次(年)外放杭州做通判时,收留的侍女。到收房,跟随他已经12年了,她能成为的大学士的知己,也是让人能够理解的。
以上,是“惟愿孩儿愚且鲁”这句诗的背景。是对自己后半生坎坷艰难历程的不平与呐喊,对自己牵连家人受苦的自责与自怨,哪里是真心希望儿子愚笨的意思?
可惜这个孩子因为生活条件的艰苦,在一年后而夭亡。
苏轼有几个成年的儿子?他们的结局如何?
长子苏迈:是与原配王弗所生,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那位夫人。他的主要履历:
元丰四年的时候对试策进士第,元丰七年任饶州德兴县尉;元祐元年授酸枣县令;元祐四年改任西安县丞;次年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令;大观元年,担任嘉禾县令。
他为人忠厚本分,在诗词、绘画方面的天分不是很高。
对于长子,苏轼还是十分满意的,认为他能够做官能够身体力行、尽职尽责为民着想,在《与陈季常书》中,苏轼曾言:“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
次子苏迨:是苏轼与继室夫人王润之所生,考中了进士,授朝汉大夫,后因为学术之争,被贬官。苏迨似乎不太喜欢做官,喜欢研究学术。
对于这个好学的儿子,苏轼也很欣慰,曾言:诸子唯迨,好学而刚;迨好学,知为楚辞,有世外其志。
在苏轼死后,苏迨曾闭门读书十年,其才华天赋可能没父亲苏轼高,但博学程度却能比一比的,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陈师道称赞他: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研北杂志》亦说苏迨的文采有家法。
三子苏过也是王润之所生,聪明好学,19岁便中了举人,一路陪伴苏轼被贬官的路上,直至为苏轼送终。与父亲苏轼进行诗文唱和、书画切磋,文学成就在兄弟三人之中,他是最高的,性格和才华的相似,使其得了一个雅号,叫做“小东坡”;
其书画名传当时与后世,书画双绝的宋徽宗还曾请他入宫作过画。
苏轼怎么教子?夸,夸,夸
苏轼、苏辙两兄弟都非常关爱子女,对孩子们从不责备,只要稍微有点好表现,便赞不绝口,自称“誉儿有癖”——最擅长夸奖孩子。苏轼从不严格督促孩子们读书,常说:“废学从儿懒。”
语出杜甫诗《屏迹》,那就是爱学不学。但是孩子们的诗文习作,他都要看的,还要认真批改。
夸长子苏迈他是一个木讷老实的青年,才华不及他的两个弟弟,少年时作《林檎诗》,有句云:
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鲜红。
苏轼夸奖说:“颇有思致”,“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自己的儿子比杜甫的宗武强。
夸儿子苏迨一次坐船遇大风,困卧船舱中,他的次子苏迨(16岁)作了一首《淮口遇风》诗,他读后高兴非凡,特步原韵和作一首,有“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这个夸奖真是无敌了。
夸侄子苏迟(苏辙长子)“随翁万里心如铁,此子何劳为买田。”
夸三子苏过:苏轼作《游罗浮山》诗,夸儿子: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近者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
负书从我盍归去,群仙正草新宫铭
——年纪那么轻,却也信起道家的养生法来,每天半夜里起来打坐;又学作赋,笔力甚健。
苏轼南迁一路被贬,直至惠州、海南,都由苏过陪侍。朝云逝世后,苏轼昼夜寒暑,一切杂务,都由苏过一人担承。他还要常常陪着老父出游,游必有诗,只要是取悦老父。所以苏轼作《和陶游斜川》诗中,曾经非常得意地说道:
“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
除此以外,苏过面对世俗的荣辱,他毫不在意,卓然独立,非常像他父亲。苏轼默察儿子这一份超然物外的精神,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信给好友王巩说:某到此八月,独与幼子三庖(苏过乳名)者来,凡百不失所。某既缘此弃绝世故,身心俱安,小儿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
“非此父不生此子”,天下有几个做父亲的人,能得此乐。
对名人名言,我们不能盲目拿过来用,应该仔细体察它们背后的深意。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