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名出色的政客,却化为诗人,写出流传

中国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照耀千古,光芒万丈。他是一个思想家,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思想超越时代,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他的政治理想闪耀着忧国忧民的光芒;他的文学诗篇充满了智慧的力量。围绕在他身上的一切都是伟大而可贵的,所以他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长存。这个“他”,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楚怀王时,曾官至左徒,后被降为三闾大夫。他博览群书,娴于辞令。在政治上推行“美政”,施行变法改革,且卓有成效。对内,他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通过外交,促成六国合纵。后来,因遭小人谗害,他先后被楚怀王与楚顷襄王流放汉北与江南。最后楚国国都被强秦攻占,他无力回天,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身汨罗江中而死。屈原是中国大地上的一朵奇葩,他是文人,也是政客。人们读了他写的诗歌,便会爱上这个浪漫的诗人,人们了解了他的生平,便会深深被他所触动。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着他,端午节便是人们对他表达的最大虔诚。屈原虽早已逝去,他的身影距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留下的气息却如春日花香,沁人心脾。沿着历史的足迹上溯,我们就会发现,这仍然充满活力的端午节是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而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会在节日里刻意想起他,也不会表示要纪念他,但这个节日的存在就已经表明:他仍旧活在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里。楚宣王二十八年(前)正月二十六日,屈原诞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里,他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尽管已没有继承王权的任何可能,但要参与国家治理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不幸的是,命运没有眷顾他这个出生在尊贵家庭、尊贵时刻的人,反而给了他诬蔑、屈辱和深深的伤痛。屈原曾有过为民谋利的想法,有过为国效力的心思,他也曾参与国家治理,颁布法令,发号施令,获得了楚国百姓的爱戴。在屈原的辅助下,楚国的国势大振,一度在诸侯国之间有了很好的名望。可屈原最终被楚国的小人们排挤、打压,被赶出了朝堂和国都,独行荒野,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既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屈原便将自己的满怀情愫诉诸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名的诗人,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屈原的诗从一出现就成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华诗歌的一大源头。余光中曾说过:蓝墨水的上流,是汨罗江。《离骚》是中华大地耀眼的华章,是屈原诗歌创作史上的最高成就。它是屈原智慧与心力的结晶,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其中包括他对自己出身的自豪,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君王的希冀,对百姓的同情……既表达了他诉不尽的忠怨之情,也表明了他“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决心。与当年香溪漫游的愉快心情相比,屈原遭放逐的日子是灰暗的。因为心系楚国,担忧百姓,所以他的内心便一直在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不过别忘了,屈原除了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朝臣外,还是一个富于浪漫情怀的诗人。这样的诗人,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化悲痛为力量,善于把单调乏味变得充实有趣。因为有亲近自然的习惯,所以屈原到了汉北之后,只沉寂了几天,便调整身心,开始游历汉北独有的奇特风光。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汉北城乡、山林、沼泽的每一寸土地,而且心境也因美景而改变,不再如初来时那般封闭和压抑,开始逐渐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百姓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屈原对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了解得更加透彻,而他们对屈原的品格与节操也更加钦佩。在这里,屈原并不觉得是在受苦,虽然生活是艰辛了,但他更在乎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因为他觉得和百姓一起同甘共苦,苦也变成了乐。流放期间,屈原想通了许多事情,比如对怀王的感情和看法。因为怀王曾经有过振兴楚国的想法,也曾经非常信任自己并委以重任,二人也算是有过志同道合的经历,也共同为楚国振兴富强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屈原对怀王已经没有了丝毫怨恨,有的只是些许失望和同情。也就是说,屈原对怀王仍抱有期望,希望他有一天能回心转意,能够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能够对他自己的作为有所悔悟。而对于曾经陷害过他的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屈原是怀有深深的恨意的,因为他是爱憎分明的人,对毫无主见的怀王,更多的是惋惜,而对奸诈邪恶的小人,就是愤恨了。这样想过之后,屈原的内心豁然开朗了。因而在闲暇时他又重拾对诗歌的兴趣,创作了《抽思》和《思美人》两首诗,诗中他将自己的遭遇、志向和愿望写得清清楚楚。他希望这些诗歌有朝一日能传到郢都,传到怀王的耳中,使怀王能有所触动,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可是,诗歌传出去了一两年之后,也没见郢都那边有什么动静。于是,屈原决定静下心来,重新写一篇更好更能打动人的诗歌。离骚,由此诞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