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千载迷雾重重难解的离骚

山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669869.html

《离骚》是我国传播最广的文学作品之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的诗句。许多人都有了解、学习《离骚》的想法。但是,《离骚》这首抒情诗其中包含着楚地独特的语言文字、复杂的历史文化、作者微妙的情感变化。这就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后世传播过程中,《离骚》的文本有错漏的,对于其内容和意蕴也产生过很多误读。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离骚》显得迷雾重重。

第一、楚国的历史谜团

虽然楚国经历了八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楚国自身的历史记录已经消亡。《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楚国左史倚相能够阅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楚国史书。孟子在《离娄下》中记载楚国有自己的史书--《梼杌(táowù)》。可惜的是这些记录楚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现在已经失传了。

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对于楚人和楚国的记载,仅见于《左传》《国语》及先秦诸子文献中零散的记载。尤其是楚国早期的历史记录几近空白,中后期的史料也远不如中原其他国家详实。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编订了《史记·楚世家》,扼要的介绍了从传说时代楚人祖先到前年楚国灭亡的历史。《史记·楚世家》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而完整的介绍楚国历史的著作,成为研究楚国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但是,《楚世家》以极其简略的笔法介绍了楚国历史,许多历史信息记录的过于简略,对于后世学者全面了解楚国历史还是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献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第一手文献资料记录楚国历史的。

楚国历史材料的不足,给研究楚文化、屈原生平等《离骚》与楚辞的基本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对于我们解读《离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二、独特的楚文化

包括《离骚》在内的楚辞作品都带有显著的楚地特征。宋代学者黄伯思在《东观馀论》卷下《校定楚辞序》中将楚辞的特征总结为: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誶、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苹、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这段文字里面记载的楚语、楚声、楚地、楚物,我们可以将其视作楚国文化的符号,楚语、楚声就是语言符号,楚地就是楚国的山川舆地,楚物就是楚国的物产。

楚国地处南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楚人都是按照自身的社会体制、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生活着。楚国的山川形势、四季气候和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因此,楚国就形成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风貌,有着一套独立的文化体系。文字的发音、释义、动植物的名称、山川的命名方式、风俗习惯等都自成体系。比如《离骚》中常用的语气助词“兮”,发语词“羌”,以及“搴”、“邅”等楚地方言词汇都是以中原文献为主的传世文献里不常见的。但是,由于第一手楚国历史文献的缺失,我们很难深入、细致地了解楚国的文化风貌。时至今日,我们在释读《离骚》中的很多内容时,还是依靠现有史料、出土文物进行推理和猜测,《离骚》中部分字词至今没有确切的释义。

第三、屈原的谜团

屈原作为“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现存的先秦史籍中,居然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屈原的生平事迹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和刘向的《新序·节士》中。

以至于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包括胡适先生在内的一些学者一度怀疑屈原是个不存在的历史人物,认为传世的屈原作品是秦朝博士所做。后来,经过对现存典籍中楚国相关内容的充分考证,结合不断出土的遗址、竹简、文物等资料,才最终确认了屈原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屈原的出生时间,投水时间等基本问题,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确切答案。

他的情感波澜、人格特征、心路历程才是真正的谜团。两千多年来,经过人们长期的摸索、感悟,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屈原精神世界的研究成果。然而,人最难描摹的就是心灵,何况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呢?很难确定我们现有的成果就是屈原真正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我们仅仅依照自己的想法,刻画了一个屈原。我们自己的个人经历、道德观念、价值观等等精神因素才是理解屈原和《离骚》的最大障碍,也有可能把我们带入思想认识的“庐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