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这是元代文学家舒頔所作的一首小令,描绘了端午时节的风俗习惯,并表达了对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追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但最为人们接受和传播的还是这是一个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四大重要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中唯一一个以纪念人物而存续千年的传统的节日。
或许,在大部多数人的印象中,屈原就是个诗人,他笔下那些流传千年的华美辞章就是这位古人的全部。
也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屈原是个倔老头,国破之后,甘愿抱石自沉汨罗江,以彰其志。
更或许,后世之人对于这位有着贵族身份、才华横溢、务实且浪漫的才子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要以如此绝然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清醒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一部名为《屈原》的纪录片,以时间为序,以词篇作章,通过详实的史料把屈原的生平展开成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可能这个片子可以解释上面那一千古追问。
1
公元前年夏历正月23日,屈原出生在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家三百年来一直都是楚国最古老最显赫的宗族,世代担任楚国莫敖,总揽军政、外交、教育大权。
在屈原出生时,屈家已经日益衰败。屈原父亲以族谱里历代祖先的盛名,激励屈原恢复往日门户的荣光。
生长在南方钟灵毓秀之地的屈原天资聪颖。楚地的江河湖海、奇花异草都为他的身体注入了灵气。
高贵的血统、不凡的资质,让屈原生来就有一份骄傲。
这份骄傲来自他所认定的属于他的一份使命,那是要与国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目标。
年少的屈原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咏物四言诗《橘颂》。
原文(节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白话译文你这天地孕育的橘树啊,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是多么地专一。
当看懂这24个字,内心深受触动。文字表面上是说橘树扎根于南楚而不迁移的事实,但字里行间诗人忠于国土的意志却分明在外。
上学的时候,通过课本里“晏子使楚”的故事知道了“南橘北枳”这个词。故事是以齐国大夫晏子为主视角,面对楚王的羞辱临危不乱,凭借自己的机敏与娴熟的外交辞令,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并完美地反戈一击。
因此,很久以来,在我心中,橘的文学形象只是一个比喻。而这篇《橘颂》却帮我反转了一个视角,它是一个爱国青年的心头之好。这种只生长于自己国土上平平无奇的植物有着洁白的花朵、青翠的叶、浑圆的果、交错的刺。这些在青年的眼中是清丽脱俗的,他借橘抒发自己的意向,高远且坚定。
东周末年、礼崩乐坏、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屈原借《橘颂》表明心迹也立下志愿——决不同流合污、一生刚直不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少年壮志,意气风发!屈原一生的精神追求大约在此时已经定形。
2
就如同我们所知,屈原的仕途并不顺遂。
公元前年,楚威王去世,太子熊槐登上宝座史称楚怀王。而此时初涉政坛的屈原也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被任命为三闾大夫,负责教导楚国的贵族青年。
然而,屈原有更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也需要更大的权力。他的机会则来自于当时战国时代合纵连横的大局势。
彼时的战国七雄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被这三大强国包围着的韩、赵、魏三国为了生存有时选择与西方的秦国结盟,称连横。有时选择与南方的楚国结盟,称合纵。
魏国纵横家公孙衍来楚国游说,希望楚王作六国的合纵长,联合抗秦。屈原作为主张合纵抗秦的代表走上权力的巅峰,被委任为左徒。
西方秦国的崛起缘于一场在商鞅主持下的变法。面对新的格局,各国也都在变法以图强大,楚国亦如此。
在合纵抗秦的同时,楚怀王还交给屈原一项更重要的任务——造宪令。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国力的鼎盛时期,国土幅员辽阔。然而这繁华盛世的背后潜藏着体制的危机。楚国的权力核心始终是世袭贵族。他们身居高位,掌握权力只因血统和出身。这就造成很多贤能之士报国无门。
面对国家的旧弊,屈原挺身而出,倾力改革,那怕在他之前已有前辈惨死在改革之路之上。
原文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白话译文为什么不趁着壮年抛弃污秽啊,就此改变你的态度?骑上骏马奔驰吧!来吧,我在前面为你开路!
屈原所倡导的改革为楚国带来了法治严明、商贸繁荣的景象,但势必触及了旧贵族集团的利益而为其所不容。
外交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引起了秦国的恐慌。内政中,兴利除弊,动摇了利益集团的根基。屈原的反对者们站到了一起,他们设陷阱、进谗言,终于“王怒而疏屈平(《史记》)”。
而此时的屈原没有选择背叛自己的信念,始终坚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在后面的岁月中,屈原将自己的心绪诉诸诗歌,他博览儒家经典且饱受楚地特有的巫风影响,在大量流传于世的文字中一遍遍表达着对再次获得君主信任的期待,陈除旧布新之利害,倾诉着对祖国的热爱。
在秦楚两国的几番较量中,屈原彻底离开了楚国政治中心,被驱离郢都。
动荡的时局之中,各国的君王求贤若渴,饱学之士们也在四处奔走,为自己找一个一展宏图之志的位置。可屈原却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家。
对楚文化的认同,对祖的眷恋,对人民的深爱,让屈原从来没有踏出楚地一步。也许在世人看来这是不懂变通,而对屈原来讲可能是一种内心的自洽,而这种完满,也许是他穿着朝服,身系重石,自沉于江时平静和无悔的源头。
原文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白话译文睁大我的眼睛环顾周围啊,盼望什么时候能回去一次?鸟儿远飞终究要返回故林啊,狐狸死时头必朝着故土山丘。
3
这部纪录片着实没啥名气。到目前为止,在豆瓣上也就人打分。制作单位也不是央视爸爸,全片没有什么恢弘的气象,也没有多少炫目的特效,年的片子,画质还有点儿模糊,但却生动详实地向观众展示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
有20多位著名学者和诗人参与了采访,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看待屈原,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历史贡献、文学价值,全片浓厚的人文气息,铿锵中带着浪漫,无奈里透着果决,坎坷中充满希望,观之,几度热泪盈眶。
片子一共只有6集,每集不到半小时,每集与屈原的诗词名同名,分为《橘颂》《九歌》《离骚》《哀郢》《天问》《怀沙》,以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主线,辅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穿插进这些名篇的名句与意义,如果在观看过程中手边有一本《楚辞》可能更能读懂屈原。
在我记忆深处始终有一句屈原的辞: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出自《涉江》。以前喜欢这句,是因为里面有自己无法企及的叛逆,看完本片似乎懂了一点点,这所谓的叛逆竟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而力量的背后是对自身信仰的坚持,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深深的爱。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被后人记住的大约总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可能屈原也一样,虽然的他的诗句不太好读。
大量的生僻字着实劝退现代的读者,而且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格律工整,短小精悍,更没有颂读起来平仄交织的那种朗朗上口的舒适感。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并影响了后代无数的文人墨客。
与我而言,楚辞文本固然华美,而其中描绘的那个奇幻瑰丽的想像世界才是超脱了文字本身、引人入胜的时空冒险。我至今还能清清楚楚得记得,在一次讲楚辞的课堂中神游天外的经历。
我的思绪跟着老师的讲述飘到了多年以前,在那个时空里我看到仙女,确切地说是巫女。她们身披着绿色的藤萝,头戴鲜花围成的花环。当她们从天而降之时,馥郁芬芳的气味迎面扑来。她们面容姣好,皮肤白皙,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祥和的笑容,她们所过之处是薄薄的绿色雾霭,还有淡淡的微光。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这个画面再度进入我的脑海,而这一次,在画面的一角,我看到一个身穿白色长袍,腰中偑剑,身材颀长,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头发披散着,但不凌乱;衣服虽是粗布的但也干净整洁。他只是那么站在那里,就能让人感觉到一种非凡的气度。
他没说话,只是站着。
我们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他眼中有笑意。我下意识地看了看他的脚下,他站的地方不是水边。
这一刻,眼前模糊了。
片源:网易公开课(没想到吧)
四星推荐: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