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什么意思屈原又为何创作了它看他

北京酒渣鼻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0/8733680.html

自汉代开始,屈原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身份进入后人的视野,但实际上,他原本是一个政治家。

从政治家走向文学家,屈原在后人的研究中,实现了身份上的转变。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诸多的政治情怀,《离骚》也是如此。

《离骚》是远离骚扰的意思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都是《离骚》的经典名句。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楚辞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大量吸收了民间歌谣,并富有想象力地使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也可以说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离骚》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诗中提到了三次“求女”,以民间求女代表寻找明君。还提到神游,从东方到西方,三日即达。鉴于《离骚》的显著特点和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又将楚辞称为“骚体”。

每个作品的命名一定有着特殊的用意,那么屈原命名的《离骚》,有何用意呢?据统计,后人联想出的说法多达66种以上,但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第一种出自东汉的班固,他认为,离字体现了屈原的遭遇,骚字体现了他的忧虑,其意可以理解为屈原的忧患和忧伤。

第二种出自清代的钱澄之,他认为,离也是遭遇,骚即为扰动。屈原的忠诚被谗言所害,但志不忘君,因此心烦意乱。

第三种出自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他认为,《离骚》是楚国古曲《劳商》的别名。

第四种出自林庚,他认为,“离骚”就是牢骚,离的意思与牢相同,也就是说,屈原借助作品在发泄内心的牢骚。

第五种出自西汉的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对国君忠心耿耿,却遭遇忧患,对此,他作了深度的思考,于是“离骚”诞生。

以上说法,哪种说法更贴近作者的真实意图,恐怕还要看看屈原在创作《离骚》时,他的创作源泉取自何处?

《离骚》的创作源泉

众所周知,屈原是楚国人,在战国时代的数次争霸战中,一度被认为一统中原的“头号种子选手”。这个愿望不仅只是楚怀王的愿望,也是屈原的愿望。屈原在20岁左右成为楚国的政坛新秀,官居左徒。

作为楚国年青一代的政治家,他的才华备受楚怀王的欣赏,尤其喜欢他创作他的诗,因为这些诗句激发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雄心状志。

楚国地处南方,被诸侯国看成蛮夷之地,被认为是一个还没开化的野蛮民族。但实际上,楚国的历史到楚怀王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历经36位国君。

提起楚国的历史,那是一部妥妥的奋斗史。楚国先福熊绎,在周天子时代,他被赐姓“芈”,获封子爵。但是据说,这个“芈”字的发音与羊叫的声音“咩”相近,带有鄙视之意。

在周成王时代,熊绎的地位较低,被不少诸侯国的人看轻。为了改变楚国和自己所面临的不利形势,他带领群臣去开垦荒地,不仅让楚国脱贫致富,而且也获得了国民的拥戴。

所以,楚国人并不是很买周天子的账,中原之国视它为蛮夷,它与中原之国也没有多少感情。到了周夷王时代,楚君熊渠干脆将自己的几个儿子自封为王。因此,这个被看不起的楚国,反而最早在诸侯国中自立为“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它的性格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迹有寻。楚国的这种自食其力,与中原不合作的态度,也造就了楚国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魅力。比如,楚国的服饰相对比较夸张,五颜六色,怎么漂亮怎么来,到了战国时代,楚国自称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因此推出以土黄色为服色基调。

楚国传至楚怀王手时,早已成为与秦国、齐国三足鼎立的强国。楚国被齐秦两国夹在中间,究竟该与哪国结盟来牵制另一国,才符合齐国的利益?楚国内部为此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为亲秦派,特别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另一派为联齐抗秦的亲秦派,代表人物便是左徒屈原。

楚怀王当政时,在亲秦派和亲齐派之间左右摇摆,因此导致了楚国在外交策略上呈现出忽冷忽热的局面。屈原也在其中遭受了个人在政治上的得失与冷暖。

屈原年纪尚轻便能官至左徒,与他的家族传统是分不开的。楚王与屈原同是芈姓,同属王室后代,是同姓的宗亲关系。屈、昭、景三大家族在楚国被视为“王族三姓”。

屈氏一脉人才辈出,先祖屈暇屡立战功,号“屈侯”,官居“莫敖”(相当于丞相)。公元前年,屈暇率楚军打败郧师,破坏了诸侯国联合伐楚的图谋。公元前年,大夫屈完奉命对抗盟军,并以楚国使臣的身份去会见齐桓公,创造了外交历史上有名的“盟昭陵”的故事。

可以说,屈氏家族在楚国世代都担任要职,有着强烈的荣辱感和使命感。所以,屈原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这在屈氏家族并不奇怪。

楚国的文化传统,屈氏家族文化的影响,这些都在屈原的成长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他。所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有迹可寻的。

《离骚》创作的具体时间无从可考,有人认为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后,有人认为作于被楚怀王疏远以后,还有人认为它是屈原被怀王之子顷襄王放逐以后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屈原在创作《离骚》时,一定遭遇了人生中极大的挫折,楚国也处于重重危机之中。在作品中,他抒发出忧国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个人的痛苦与愿望。

因此,所谓“离”,也可以理解为罹患,不公正的遭遇。所谓“骚”,也可以理解为忧虑、苦闷,或痛苦。简言之,离骚,是在屈原遭遇痛苦后而作的诗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的精神,展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灵魂所在,在濒临人生绝境的苦难中,仍不放弃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精神。这种硬核精神一直以来不断地激励着中华民族儿女向前、向前、再向前,永不停歇。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祝愿屈原精神长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