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是佛家语。佛学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籍的核心或曰总纲,乃“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须“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方可“显发真理,成正等觉”。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有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
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所以,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对其人生能否幸福至关重要。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从而提升人生境界,获得幸福和快乐。正如薄伽丘所言:“人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智慧越发达,人生就越是获得莫大的满足(苏联)。
智慧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优秀文化经典之作中得到智慧。比如《大学》里有“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朱子《大学章句》解“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剥离,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个人,这个坚定不移的定力决定于什么呢?决定于“知止”,明白“道”是什么,是止于至善。也就是掌握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心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心中有为爱和美而生的理想,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有为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为之奋斗的渴望和百折不挠的行动准备,就奠定了“定”的基础。
定力一个人,这个坚定不移的定力有多大呢?能静、能安、能虑、能得。“得”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要“得”需要虑、安、静、定和知止。
可见,一个人的定力是一个人生命长河中的一个关键链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寻道而行,便能获得人生的精彩,赢得幸福如意的人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不移定力的精神写真。为了写《资本论》,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仍然每天上午九点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研究文献,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来回蹭地,日久天长,竟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留下很深的痕迹,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在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在恩格斯的资助下仍然坚持研究和写作。所以,他的“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他用忘我无我的定力为他形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的丰碑。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用生命写成了此书,耗尽了毕生精力。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按汉代法律,或出钱免罪,或接受死刑,或接受“腐刑”。司马迁是清官,家徒四壁,史记未写完,毅然接受了“腐刑”。忍辱负重的他,更加夜以继日。最终写成的这部伟大的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用矢志不渝的定力为人生书写上了璀璨的华章。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之间的近三千年历史。作者司马迁才华横溢,行文之间爱憎分明,使全书充满了艺术情趣,让人读起来既有史实的龟鉴,也能像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沉浸其中。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天祥胸怀大志,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他说:“平生读书为谁是,临难何忧复何惧!”为了推行正道和直道,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唯有葵藿心,不改铁石肠”。他要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千年在,丹心射碧空”。《过伶仃洋》名闻天下,他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用至死不渝的气节成就了自己灿烂的人生,名垂千古。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杰作。故事讲到: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点化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猪悟能八戒,猪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在流沙河,又收服了沙悟净,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经。面对千难万险难,面对奇珍异宝和美人仙女的诱惑,面对徒弟的分分合合,唐玄奘依然故我,执着前行,哪怕有时只有自己。《圣教序》中是这样叙述的:“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最终,他用超迈寻常的定力取得真经,布施泽被众生的同时成就了圣洁的人生。
于是,我又自然想到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亘古不变的人生命题,油然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意思是,人生最有意义的是做件大事情,为人类造福,死而无憾。人一生要经历纷纷扰扰,要经历困难和挫折,要处理生活琐屑事务,要面对人情世故,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集中精力做大事、做成事,就必须保持初心、踏着不变的步伐,眼中有方向,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铸造生命的品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淡定,删繁就简擦亮人生;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忠诚,书写完美人生的答卷;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干净,涵养生命的骨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生亦如此。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都是沧海一粟。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也是浪花一朵。
找到自己,
做完美的自己,
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山,是一道风景,
山,也是一道屏障。
人生就是一道风景,
人生就是修炼一场。
心怀初心不变,
保持定力不减,
春暖就会花开,
生命就会春常驻、花盛开、幸福常在。
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