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欣
端午节的前一天,孩子的爷爷坐火车从江苏老家来看望我们。他大包小包拿来了许多老家的土特产,另外手里还拿着一根拇指粗细一米多长的桃树枝,枝上支棱着不少绿绿的桃树叶子。看样子是离家之前刚从桃树上撅下来的。我很是不解地问先生:“咱爸这大老远地拿一根桃树枝做什么呀?”先生回答说:“咱江苏老家好像是有一种习俗,每逢过端午节时家家的门口都要放上一截桃树枝,用来驱邪免灾保平安。”哦,我倒有几分感动了。老人家这样急急火火地赶在端午节前来,敢情是送来这能驱邪免灾的桃树枝,给儿孙们保平安呀!
就这样,这个能驱邪免灾的小卫士桃树枝,就直直地插在了我家的门框上。我和先生眼神不好,进出家门的时候总把桃树枝碰倒,每一次老人家都急忙赶过去小心翼翼扶起来,生怕破了这风水,让那些晦气邪气乘虚而入。
后来我查阅了一下资料,桃木具有巫术辟邪功能的说法,出自于古来的鬼畏桃的观念。《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由于桃木是由他的手杖变成,自然带有了一种神气。关于鬼畏桃的观念大概在周秦之时就已经形成。
过节的正餐午饭,老人用老家带过来的食材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有儿子最爱吃的狮子头、炖笋干,先生爱吃的河虾炒青豆、红烧带鱼,还有我这个儿媳妇爱吃的麻雀蛋饺。
江苏老家逢年过节,就餐时的座次是有些讲究的,长辈一定要坐在正席上,其次是儿子、孙子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开饭了,爷爷自然坐在了桌子南边的正席上,先生和儿子分别坐在他的两边。我这个儿媳妇坐在了老人家的对面。儿子很乖巧地给爷爷和爸爸各斟满了一杯酒又给我倒了小半杯。先生很兴奋,首先举杯祝老人家节日快乐,健康长寿。老人家高兴地边吃边喝边向我们介绍着老家的情况,说日子过得都不错,虽说没有特别发达的,但都很勤劳很节俭。酒过三巡,老人家的脸有些微微发红,兴致更高了,也开始了对孙子的训导。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勤俭,老人家说他来了以后看到孙子的书桌上摆放了很多小画片,他说要那么多小画片做什么,既影响学习又浪费钱财。老人家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勤俭惯了,现在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实在是看不惯。接着话锋一转,考起了即将上大学的孙子:“端午节是为中国历史上哪一位名人设立的?”这个问题孩子应声而答:“为屈原设立的。”又问:“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老人家没有夸奖孙子的对答如流,慢条斯理地又喝了几口酒,继续发问:“中国的古诗词里,专门为端午节写作的也不少。你这个高中毕业生能给爷爷背出一两首吗?”这一回孩子被爷爷问住了,想了半天摇了摇头说背不出来。老人家有些稚气地嘿嘿一笑说:“听我来给你们背上一首!”接着,老人家就摇头晃脑地背诵了一首宋代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老人家很流利地背完了这首诗。先生给孩子介绍说:“你爷爷可是上世纪5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啊。那时候只是因为家里比较穷,爷爷又是老大才没有上大学,上了一个能学习技术又马上就能挣钱养家的电力学校,爷爷的古诗词功底是很扎实的。”我在一旁想了一会儿,也借着酒劲背诵了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老人家听我背诵完之后马上指出,这首诗可不是为端午节所作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夏至前后针对那时的特殊强对流天气借景抒情而作。我本想给大家露一手,结果还让老人家说出了破绽。心想老人家好厉害呀,古诗词的功底果真厉害!
这个难忘的端午节就这样过去了。孩子爷爷也因老家有病人需要照顾,没有住几天就匆忙回去了。但他老人家带来的那份热腾腾的爱,还有那个依偎在我家门旁站岗放哨的桃树枝小卫士,却好像一幅最美的画卷,永远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本文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