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离骚 >> 离骚名言 >> 屈原可谓中华气节

屈原可谓中华气节

屈原可谓中华气节屈原现在许多人感谢的可能就是放了几天假,讲真现在生活节奏太过于快了,人人的身上都背着生活的重担,以前够温饱衣暖就行,现在不仅仅是吃饱喝足,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温饱,当然能够满足精神上的温饱也仅仅只是小部分人,但他们可能说自己不快乐,世人都在追逐这自己没有得到的,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屈原的信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楚怀王先后两次兴师伐秦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之后,楚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又回到郢都,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子兰闻之大怒,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落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屈原列传》《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由此说明,屈原自己也承认是流放于溆浦。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0多年,“溆浦”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虽然一路跋涉,历时经年,才到达溆浦。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生活地方,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群众,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屈原的出身,与楚王同宗(楚王的祖先姓芈,但这个姓又分为几个氏,楚王一支为熊氏,另外还有屈、景、昭等氏,这些氏就相当于现在的姓),家族已经没落,但还算是贵族,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入朝为官。屈原青年时曾任怀王的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的信任。公元前年,屈原因为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扑,失去了楚王的信任,开始远离权力中枢。此后,屈原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宣扬变法的思想主张。公元前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在此地遥思故国作《离骚》。五年后,屈原回返国都参政,任三闾大夫,与昭雎等楚国贤臣主力抗秦,可惜未能如愿,楚怀王被秦国劫持囚禁。公元前年,楚怀王亡于秦国,新王对秦国采取妥协政策,打压主张抗秦的大臣。屈原被新王罢免官位,流放到江南。此后长期居于流放地。公元前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屈原预见故国将灭,回天无力,郁郁难舒,遂投江以身殉国。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这也是让我们所敬仰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现在可谓是很少了,在众人逐利时代最缺少的就是信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