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在那外患未绝、内奸猖獗的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离骚中,屈原写自己一生为美政为国家而奋斗,却屡遭挫折,其中蕴含了无数辛酸坎坷,却也映照出他伟大的“浊世清圣,刚正鬼雄”形象。
《离骚》不仅写下了屈原辛酸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他本人和楚国的悲剧。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五部分,章章泣血,透过每一部分,我们能看到一个更真实、更伟大的屈原。?
文章第一部分,写屈原自身家世显赫,却又命运多舛。他好于修身却遭嫉妒,总是遭遇朝廷中小人的排挤,甚至君王也对其不甚喜爱。但诚如他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矢志不渝,并未因为自身志向与俗世追求不同而气馁,甚至与其斗争的心更加坚定。须知他是芈姓贵族,本大可在王宫和其他沉于富贵的王公贵族一样安详度日。但他拥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一心为了实现美政、振兴楚国,纵使与全世界为敌,也在所不辞,俨然如“操吴戈兮披犀甲”的孤胆英雄。文章第二部分,写屈原诚心反思,却仍遭家姐责备,愈加反思,最终更加坚定信念。在初读或略读《离骚》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误认为屈原是一个自负的人,把自己描绘得清白无暇,好似一个愤世青年。但其实不然,他不是没有反思自己,甚至总是在反思自己,一度想着“退将复修吾初服”,可即便这样仍然遭到了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家姐的批评。?
他无奈,愤愤地在南行道路上“就重华而陈词”,讲述着沉溺于放纵的前人都结局悲惨,德行高尚的圣王安享天下。可这些话能说给谁听呢?说给花说给草,却也只说得自己潸然泪下。屈原其实并不自负,在那个朝野上下不思未来、麻木不仁的时代,理解他的人太少,他却仍然能坚守初心并坚持修身,是一个忠诚的卫道士。文章第三部分,讲述屈原上下求索,仔细寻路,叩天门、求美女,却都失败。屈原将正朝风喻为“叩天门”,而天门何其难叩;又将寻正道喻为“求美女”,可高丘无女,宓妃傲慢、有娀无媒、虞姚无望。这一部分的屈原不再像前两个部分那样坚毅不倒,他蒙受了太多磨难,在身心俱疲中挣扎着。
屈原之所以写这些,不是因为他已经神志不清或思想放荡,而是在政敌林立的楚国,只能将君臣不和比作男女无爱。他多么希望楚王能正心理政,可如他所写,楚王就每日倚在宫门而不听其劝导,而周边的人也都不理解他,寻求他人说服楚王的过程,像找媒婆向美女求亲一样困难。屈原是个英雄,但不是刀枪不入,在无数次振作后又遭遇无数次失败,是悲情臣子,是时代的悲哀。文章第四部分写屈原内心矛盾,求索失败,寄希望于占卜,在远离楚国和留下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决心离开楚国,甚至已有赴死的想法。屈原是多么热爱这片土地啊,爱楚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可国风日下,他发出“又孰能无变化”这一感慨,不如趁着尚且年轻,周流观乎上下。
写到这里,我们能清楚地发现屈原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不至于死心,但在内心的排徊过程中,已经趋向了极端的想法和做法。他好像已经没有了昔日与全世界为敌的热血,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现实让他只能此般无奈。他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也曾对现实有过无尽的幻想,但挫折已经逐渐击垮了他,无奈采用极端的方式寄托最后一丝希望。文章的第五部分,是悲哀的余音,写屈原经过审慎思虑,决定结束内心徘徊,以死明志。端午将至,每每在此时节,我们都会想起屈原在汨罗江前细数内心无数慷慨与悲哀,想象自己飞翔在楚国的上空,对这片土地致以最后一丝留恋。然后纵身一跃,“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是悲壮的殉道者,是当之无愧的“拆下肋骨当火把”的悲壮英雄。在江边,他对渔夫说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自大,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殉道者心中不灭的呐喊。综观离骚全文,屈原是孤胆英雄,是卫道士,是悲情臣子,是政治失意者,是殉道的人。他的诸多思想或做法可能略显极端,但在那举世皆浊的时代,他是唯一清圣;在那人们每年都投粽子纪念他的汨罗江,他是刚正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