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9.html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蝶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壤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一个神秘美女,不过,诗中的美女并非实指,而是一种象征。两千多年来,许多人努力揭开所求之“女”的面纱,然而所猜测的对象始终没有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首创“求贤臣”说。他注“哀高丘之无女”云:“女以喻臣。”注宓妃诸女云:“宓妃神女以喻隐士”“佚女以喻贞贤”、“二姚喻博求从贤”。在其序中则明确地说:“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之后,吕向注《文选》宋钱杲《离骚集传》、明闵齐华《文选瀹注》清戴震《屈原赋注》近人詹安泰的《离骚笺疏》、王泗原的《楚辞校释》等皆从其说。有人泥于字面的意义,干脆说是求后妃”。如钱澄之的《屈诂》云:“是时楚宫南后、郑袖并宠于王,袖与勒尚辈表里惑君,后不之问,谗与佞比,此王所以终不悟也。故思得贤女,正位宫中,以废嬖而沮谗也。”明人陈与郊提出了“求楚君”说,他在《文选章句》中说:“哀女,哀无君也。今日反顾楚焉则可,可云哀楚之无臣乎?”汪瑗在《楚辞集解》中亦持是说,云:“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屈子之意直取佚女之美以喻贤君耳。”近人刘永济坚信“求楚君”说,他在《楚赋通笺》中说,求女见拒隐喻诗人对怀王“再三求悟君心之事,言中必有物”。同此观点的还有蒋天枢的《楚辞校释》等。也有人认为所求者除了楚君外,还有楚之贤臣,即求楚之君臣。马茂元在《楚辞选》中说:“日说,以求女喻思君,基本上符合于屈原当时的心理状态。可是所谓“女’,决不仅仅是象征君。张惠言认为这一段是说‘以道诱掖楚之君臣卒不能悟’,最为切合原文本义。”南宋朱熹则提出了另一说,认为此“女”不限于楚国,而是泛指列国贤君、贤诸侯。他在《楚辞集注》中注“往观四荒”说:“将往观乎四方绝远之国,庶几一遇贤君。”注“高丘无女”云:“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今人文怀沙对诸种旧说皆不同意,认为“女”为诗人心中理想之人物。他在《屈原集》中注“高丘无女”云:女指“理想的对象”。胡念贻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理想之事物”。他在《楚辞考证·贰离骚》中说,诗人“到下界去寻求,寻求什么?求女。这女’就是比喻他的理想”,“屈原的理想,当然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理想具体说来,也离不了合乎新兴地主阶级标准的贤君贤臣之类”。杨成孚在《南开大学学报》(社科版)年第5期上发表了《离骚〉求女解新论》,在对古今诸种观点进行爬梳后认为,只有喻求九州贤君、贤诸侯为确解,其论据有外证和内证。外证有二:一是《周易》借象喻意,在男女象喻君臣的同时,女在相对的尊卑序列中亦可隐喻君,如《剥卦·六五》中说:“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贯鱼”象征“宫人”,即后、夫人、嫔、妾;“鱼”为隐语,象征女性。六五阴居尊位,自身及其余四阴爻承阳,象喻王后率领官嫔承宠于君。而在王、后、夫人、嫔、妾尊卑序列中,王之于后,为男女比君臣;而后之于夫人等亦为君臣关系。可见《周易》借象喻意,为诗人提供了男女象喻君臣、女亦可喻君的依据。二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常以夫妇喻为君臣。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诸公、诸侯对上既为天子配偶,为女,为臣;对下又为男、为君,卿则为其配偶,为女,为其内证为:一是“求女”中伏牺(羲)与宓妃、高辛与佚女(简狄)、少康与二姚,皆为帝王与后妃之关系,后妃亦为帝王之臣,构成男女君臣之喻,而外证已引诸侯“为王妃偶”,因此妃亦可类比置换为诸侯。诗人既以女喻诸侯,就暗示他注目于九州之诸侯;倘若只注目于楚,则必须以男喻其诸侯国君。二是《离骚》中“巫咸百神”亦云:“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文王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之以该辅。”其“求合”实以夫妇相偶喻君臣之协。禹与咎繇(皋陶)、汤与挚(伊尹)武丁(高宗)与傅说均以男女喻天子与辅臣重臣间的君臣关系。而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亦皆以男女象喻诸侯与卿大夫间的君臣关系。在九州的范围内,诸侯亦是天子之臣,如周文王之于殷纣王、齐桓公之于周天子。此内证亦表明了这样的人际关系的喻体:诸侯在以帝王至上、天子为至尊的尊卑序列中,他既是天子之臣,则必以女喻之;而对卿大夫而言,他又是诸侯国君,则必以男喻之。可见,以女或男喻诸侯,关键取决是注目于九州,还是注目于诸侯国。杨文还指出了前人误解的三个原因,即一是在运用“男女比君臣”模式探讨“女”之喻义时,对前后篇未能区别对待而一律把目光落在楚国而求解。二是切断了上下篇文义联属的艺术构思、整体结构,以自圆其于认识误区中的求女”解。三是没有能够重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诗人为何从以倩女自况而转换为以男性的外在形貌来“求女”?杨文的视角无疑是别致的,论证也是比较缜密的,但有一点让我们费解,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在面临祖国即将灭亡的危险而忧心如焚之时,他会不着边际地在九州范围内求取贤君、贤诸侯吗?他难道不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楚国振兴的唯一希望是楚王改弦易辙、任忠而去佞?因此,杨文的观点仍不是最终的结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