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言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巨著,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纂而成,囊括各家学说,整合各家思想。其成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
一、《吕氏春秋》的编著者
关于《吕氏春秋》的编著者,由《史记吕不韦列传》可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下众宾客撰辑而成。尽管此书出自众人之手,但是因为始终由吕不韦主持进行编写,基本上反映了吕不韦本人的思想和精神。
吕不韦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现存的材料主要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五》。吕不韦,濮阳人,是阳翟的大富商,家累千金。他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正在邯郸做人质的秦国庶子异人。异人由于种种原因,在赵国不受礼遇。吕不韦很有政治头脑,认为千载难逢的政治投机机遇到了,于是就去拜访异人,进行游说。异人动了心,答应将来如果自己做了秦王,要“分秦国”与吕不韦,与他共治国家。吕不韦后来通过各种手段和运作,使华阳夫人为子,并立为嫡嗣。安国君继位一年后去世,太子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邯郸做人质的时候,吕不韦曾将自己的宠妾赵姬献给他。据闻,当时赵姬已有孕在身,但她隐瞒了这个事实,足月后生下儿子,名政,便是后来的秦王嬴政。子楚立赵姬为夫人,继位后,立其为王后。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政继立为王,尊相国吕不韦为“仲父”。当时秦王政年仅十三岁,吕不韦得以总揽国政,秦国内外的大政方针皆出自吕不韦。
吕不韦当政时期,秦国发动了一系列征伐六国的战争,为秦统一天下,作出了积极贡献。内政方面,吕不韦一反秦国独尊法家的政策,招贤纳士,引入大批儒士,并使门下宾客人著所闻,集成为《吕氏春秋》,便是其最典型的贡献。经济方面,他在主张尚农的同时,也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秦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始皇九年,秦王政亲理政务,开始借机对吕不韦、嫪毐两党进行打击。次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务,但仍保留他的文信侯爵位,令其回到洛阳封地,后又迁于蜀地。吕不韦自知不免被诛杀,便喝下毒酒自杀了。
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评价吕不韦说:“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论语颜渊》中解释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意思是表面上施行仁义,实际行为却与此相违背。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马融的话说:“此言佞人也。”对吕不韦的评价都不高。但是,如果我们将吕不韦放到他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进行客观评价,则他在秦国统一大业中所建立的功勋是必须肯定的。另外,他凭借《吕氏春秋》这部影响深远的典籍,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也很突出。
二、《吕氏春秋》的内容和思想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十二纪之下,每纪各有五篇,共六十篇;八览之下,每览各有八篇,共六十四篇;六论之下,每论各有六篇,共三十六篇。加上《序意》一篇,全书共一百六十一篇。今本《有始览》下亡佚一篇,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传本只有一百六十篇。
《吕氏春秋》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齐,编排很有条理,这一点在“纪”的部分表现得特别突出。“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目,每目之下又分孟、仲、季三篇,如“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等。全书一百六十篇,每篇自为标题,“纪”“览”“论”皆以首篇的标题为标题。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十二纪”是全书的纲领和主旨所在。《序意》说:“凡十二纪,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说明“十二纪”记录一年四季的时令物候、行政措施和人事纲纪等。每“纪”以月令开头,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吕氏春秋》认为各季各有所主,“以春为喜气而言生,夏为乐气而言养,秋为怒气而言杀,冬为哀气而言死,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因此将有关内容放在各“纪”之下。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联系到养生,故《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季万物茂盛,蓬勃壮大,就像音乐一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故《夏纪》多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季肃杀,故《秋纪》主要讨论军事、刑罚等问题;冬季收敛闭藏,终结枯息,为一年之末,故《冬纪》主要讨论死亡、丧葬以及相关的人的内在品质问题。
“览”意为观览、观看,用于书籍则有阅览之意。“八览”皆以首篇题卷,阐明全书的宗旨和基本思想。《有始览》说:“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表明本书以“法天地”为宗旨,把天地运行的自然之道作为人事的依据,着重讨论为君之道,以史为鉴,总结治国的经验和方法。《有始览》强调自然界是生命的本源,以辨识事物的异同来商讨治国之本;《孝行览》论孝行是做人的根本,主要讨论为人修身的问题;《慎大览》讨论治国方略,强调强国不可骄,君主要善于衡量事功、礼贤下士、凭借外物、因时变法;《先识览》围绕人主的求贤用人问题展开;《审分览》论为君之道,集中论说道家的“无为”之术;《审应览》主要论述慎言识辨;《离俗览》论审士使民之法,强调“德治”,赏罚分明,讲求诚信;《恃君览》论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论及君主制度的起源和人主的职责、行为等。
“六论”在“纪”“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挥,杂论各家学说,除最后论农业的四篇之外,政论性都较强。《开春论》由时令论及人事,春天生机勃勃,所论诸篇皆与春之生有所关联;《慎行论》论君子处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行事要深思熟虑,据义合理;《贵直论》论君主应该以“直”为贵,自知己过,虚怀纳谏;《不苟论》论人主用人和纳谏,主张任用不苟之士、荐贤举能,人主要有自知之明,善于采纳直言;《似顺论》论事物的顺逆、真伪,强调要认清事物的本质,顺应事物的规律;《士容论》论士人的仪态品德及对农业的崇尚,反映了重农思想。“六论”虽不及“十二纪”排列有序,但其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此书内容驳杂,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将其归于“杂家类”。同时此书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教育思想、农业思想等,几乎包容了先秦学术领域的各个侧面。
三、《吕氏春秋》的影响及评价
《吕氏春秋》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前论已有涉及,这里仅就它在总结学术思想和保存史料方面的价值给予一些提示。
《吕氏春秋》是对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总结,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战国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各学派长期争鸣辩难,冲撞交织,逐渐趋同,《吕氏春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糅合儒、道、墨、法、阴阳等各家思想,基本上实现了融合百家之言而集大成。该书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前代文献书籍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即“焚书坑儒”,大量典籍文献毁于劫火。《吕氏春秋》因为系由秦相吕不韦编纂而幸免于难,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该书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疗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司马迁评价《吕氏春秋》“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为其作注时,称赞它“大出诸子之右”,认为此书远比先秦诸子的著作高明。
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以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为最早。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元代至正年间嘉兴路儒学刊本。清代修《四库全书》,将《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全部收入。乾隆年间,毕沅综合众家之长撰《吕氏春秋新校正》,在版本校勘、文字考订方面成就卓著。今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蒋维乔等人的《吕氏春秋汇校》、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以及王利器的《吕氏春秋注疏》,汇集了前人的校注成果,并间以作者个人的观点。此外,对于《吕氏春秋》的今注今译、思想研究、语言研究等也有不少成果。
本书是《吕氏春秋》选译本,以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为底本,并参照了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张双棣等先生的《吕氏春秋译注》等著作,吸纳了他们的校勘和注释成果,并加入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在原文、注释、译文、分段、标点等方面,可能会与其他版本有异,本书不作单独说明,请读者阅读时留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和读者多加指正。
纪丹阳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