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完全解读
一、初读——正音断句、背景故事
卜居
屈原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题解及背景: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楚辞,一般是指屈原开创的一种诗歌题材,因为以《离骚》为典型,所以又称“骚体”或“楚辞体”。多是楚地的方言俗语,句末多带有一个兮字。
《卜居》题目的意思是:通过卜问来指示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屈原被放逐三年没有见到楚怀王,尽忠报国,反被谗言所害,心烦意乱,于是去卜问。表明了他对颠倒的混乱是世界的震惊与愤怒。
屈原:
屈原(约前年-前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精读——实词虚词、翻译理解
第1段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译文: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屈原被放逐三年没有见到楚怀王,尽忠报国,反被谗言所害,心烦意乱,于是去卜问。]
笔记:
1.放:放逐。
2.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3.而:表转折。
4.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5.因:凭借。
6.端策:数计蓍草;端,数也。端,使……端正。策,蓍草。
7.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龟,龟甲。都是占卜用的道具。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