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新的教学设计氓静女备教策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年Z1期

学情分析策略

东北师大附中是全国名校,学生整体素质高,自主学习习惯好。吉林省初中学校使用张翼健主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选《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选有《诗经三首》(《氓》《无衣》《静女》),学生已经对《诗经》有所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因此课堂不必介绍相关知识,但应该推荐一些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根据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的情况,可以重点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引导处于情窦初开时期的学生鉴赏我国古代的情诗,从中学习含蓄、优美的表达方式。

文本定位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中的《诗经三首》(《氓》《无衣》《静女》)系高中教材首次出现的《诗经》选篇,本单元也是本册的第一单元,还选有《离骚》(节选)、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显然是按诗歌史的发展脉络编排的。此外,第五册选有李白杜甫的诗歌,这是作为诗歌发展史的一个点。《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肇始,学习本课,就要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对文本的价值定位当在拉近诗歌语言与现代汉语的距离,生活化地感知先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便了解诗歌发展之“流”,从而对传统文化、文学的源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目标确立策略

《诗经》毕竟是多年前的“流行歌曲”,现在已经失去了“流行”的元素,曾经流行的语言表达至今已经生涩,甚至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因此,要走进《诗经》,先要读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诗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进新的知识,并且这个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如何把必要的知识转化为鉴赏《诗经》的技能十分重要;通过几首诗窥知《诗经》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技巧,以建构诗歌鉴赏的能力结构。

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文化常识,获取鉴赏的经验;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教法选择策略

对文本的鉴赏,前提是充分占有文本,这就要记住一些异读词、通假字,掌握一些特殊用法;一些生僻字词只要求一般性掌握,不至于影响诵读即可;尽量在课前熟读,最好成诵;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诗的意韵;注重生活化地阐释,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但不要搞原文对照翻译和文意串讲,那样只会破坏诗的意韵,把整体鉴赏变为肢解美文,大伤鉴赏的口味。

文本解读策略

教材中选入的古代诗歌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语言较繁难,内容却简单的,如《诗经》《离骚》,系用当时、当地口语方言写成,距离现代生活较远,所以文辞显得生涩,如果跨越文面的生涩,其内容并不艰深;一种是语言生动优美,内容也简单的,如唐诗宋词元曲,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差别,晓畅生动。

因此,《诗经》选篇首先要跨越文本的文词层面,扫清文字障碍。

人们总是习惯于在具体的事件中了解人,判断事物,这是文本解读的心理准备,把这种习惯迁移到对《氓》和《静女》的解读,同样有效。这两首诗都具有情节性:《氓》写的是痴情女子如何被貌似忠厚的负心汉骗到手后遗弃的过程,《静女》写的是小伙子同心爱的姑娘约会的过程。抓住以上情节的梗概,再逐章阅读就能理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心理的波动轨迹,从而走进《诗经》。

《氓》第一节写女主人公被打着“贸丝”幌子的氓“谋”到手的经过。“蚩蚩”,是一种状态,忠厚的样子。女主人公没说氓“帅呆了”,因为外在的东西往往靠不住;但她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看走眼,氓表面是靠得住,最后并没靠住。恋爱中的她“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觉得氓很“蚩蚩”,很好。而氓又没事找事,没话找话,抱布“贸丝”,来诉衷肠,女子也很清醒地看到氓前来“贸丝”所发出的信号。这“贸丝”不能理解为一次性的,诗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不是写实。两情依依之时,送氓走了。送到哪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君送到十八里之外,四野无人,该诉诉衷肠了,当着家里人的面不好说,现在有机会了,“你看,咱俩那事,就办了吧,明天怎么样?后天怎么样?”给女子点破了:“没有媒妁之言行吗?”这本身就是承诺。“你千万别生气,要不咱们秋天吧。”“将子无怒”,这话说得柔肠百转,完全是从对方的角度着想:如果你难受,我将比你更难受。“抱布贸丝”也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布”是古代的布币,“贸”是买的意思,这样就得解释成“拿着钱来买丝”,而不是“拿着布匹换丝线”了,也说得通。“淇水”在诗中第一次出现。

第二节写私定终身后女主人公对氓的热切思念。“乘彼垝垣”有的版本认为是通假字,通“危”,即“高”,我觉得,作为一个少女,登上高墙未免有点太招摇了,再说就是站在七八层楼高的地方也未必看得到啊,而破墙,比平地高一点,只是表明一种期盼的心态而已。当然如果有人认为不高不足以表达其思念之热烈,那也可以说得通。“复关”是借代,是望复关的人,可谓望眼欲穿,看也看不到,于是“泣涕涟涟”,正所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而一旦看到所思念之人,感情便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说又笑。“尔卜尔筮”,“卜”是用龟壳占卜,“筮”是用筮草占卜,在《左传》中,国君打仗常常要“卜”“筮”,来测定吉凶。这里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我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和我们的自我感觉一样。氓真的卜了、筮吗?不一定。但女主人公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了,正如王骆宾《达板城的姑娘》这首歌中所唱的:“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的马车来”,但是不光是女子本人,女子的财物也属于氓了。由此可见,第二诗节在内容上已经比第一诗节进了一步了,已由恋爱到结婚了。

为什么第三节一开篇便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和女子的婚姻经历有关,热恋中往往看不到对方的弱点,桑树鲜嫩,桑葚好吃。可是不能太贪吃,言外之意是说,不要过分沉溺在爱情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为什么?我有切身体验啊,当年氓多么“蚩蚩”啊,现在他不“蚩蚩”了,当年他对我不也很“耽”吗?现在不“耽”了。不要轻易陷入情网,男人还可以,女人不行。这不正是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吗?正如有些影视剧中一些女子经历了婚姻挫折之后常说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男人一个也不能信。”结果往往碰到一个,她又信了。其实换个角度,男遭女遗弃也一样,女主人公作为过来人只不过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而已。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紧接着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当然就是说女子青春不在,人老珠黄,恩爱不在。表面说桑,实则说人。上节说桑叶正鲜嫩,女子青春貌美,没有被遗弃的借口,而现在不同了。“徂”就是“到”的意思。此句不是说三岁就嫁到氓的家,而是指多年,过苦日子从没有怨言,因为当初女主人公看中的是什么呀?“蚩蚩”。她看中的不是氓的社会地位,也不是看他有多少财产,而是一个人。“淇水荡荡,溅车帷裳”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表明她离去了。这么做不是因为她有什么“不爽”,不对,而是士“贰”了,什么是“贰”?以前他很“蚩蚩”,现在他不“蚩蚩”了,这小子前后行为不一致,有贰心了,遗弃了我,男人啊没个定准,经常变来变去。与其这样,不如趁早离开,所以女子主动走了,虽则首先是氓变心了,女子不得不走这一步,但也可见她性格中坚韧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上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第5诗节,最后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操劳,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休息。“言”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但氓你将我娶到了家,心满意足了,竟然对我虐待起来了。那么,像氓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翻版率也很高。兄弟姐妹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可能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假象来欺瞒家里人呢,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可是有苦没处诉啊,俗话说:脚上的泡,自己走的。所以静下心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掉泪了。

第6诗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有假设意味,意即假如咱俩白头偕老了,会使我更加怨恨你。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分开,这里有一种决绝。又用起兴反衬氓的变化无常。“总角”将头发扎起来,像角一样。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时氓信誓旦旦,发誓诅咒要将爱情进行到底。现在你变心了,我还得活着,“亦已焉哉”表现着女主人公的一种刚烈和决绝。本文的女主人公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性格极为相象。

请同学们注意文章内在的结构和章法,不是用日记的形式写恋爱婚姻到感情的破裂,全文通过回忆的形式,有一条内在的抒情线索。历来的《诗经》研究者对《氓》中的女主人公均褒奖有嘉,在母系氏族已经成为过去,女人已经成为附属品的社会里,她的决绝与刚烈是应该受到赞扬的。到了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就更低了。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受封建礼教的压迫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幸成为一个寡妇,之后被迫再嫁,再守寡,舆论的压力使她痛苦不堪,再加上丧子之痛,最后成为行尸走肉,悲惨地死于新年的祝福声中。《氓》中的女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也是由社会造成的,在那时候,只有男弃女,没有女弃男的权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氓的翻版。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我们也要加上自己的想象。

《静女》中小伙子眼中的恋人娴静而美丽,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这种择偶标准两千年没变,女子看中的则多是内在的东西,就像《静女》一样,如果仅仅理解为一次是不对的,一次约会可能成功吗?

这部分请您详细写出您对文本的正确而独到的理解。

流程安排策略

一、《卫风·氓》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课前要求参照注解、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在诵读的基础上将下表中字词的读音、意思弄明白,为进一步解读文本作准备。表格为动态随机填写而成。

生僻字词

异读字词

通假字

特殊助词

蚩:氓之蚩蚩

咥:咥其笑矣

隰:隰则有泮

强:强子无怒

汤:淇水汤汤

渐:渐车维裳

裳:渐车维裳

行:士贰其行

匪:匪来贸丝/匪我愆期

于: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说:不可说也

泮:隰则有泮

言:静言思之

2.根据预习情况和《卫风·氓》的教学实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第三、四章写桑叶与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与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

(3)“不可脱也”为什么不放在最后?

(4)为什么这首诗被称为“弃妇诗”?

(5)“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

(6)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

(7)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

(8)三段写鸠食桑葚,四段为什么不写?

(9)后两节是以叙为主还是以议为主?

请同学们将以上表中的问题落实,并思考以上9个小问题。

(二)课文研读(每个诗节都是教师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朗读、齐读,以下环节亦如此。)

步骤1: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诗节的内在联系,如感情发展的线索;注意诗句内部的韵律节拍,如四字句的二二节拍。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作答,可以先请其他同学具体分析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步骤2:

从解答问题角度入手来解读文本,会更有亲切感。实际上,上面9个问题问得很全面,很有代表性。

第1诗节,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说明女子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但恋爱中的她“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觉得氓很“蚩蚩”,很好。学生不了解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和“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秋以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因为爱到极致,她安慰氓:“请你不要生气,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步骤3:

要注意“尔卜尔筮”,“卜”是用龟壳占卜,“筮”是用筮草占卜,在《左传》中,国君打仗常常要“卜”“筮”,来测定吉凶。这里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我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就是没有提到“良媒”。由此氓的卜、筮也值得怀疑,也许只是甜言蜜语罢了。但女主人公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了,正如王骆宾《达板城的姑娘》这首歌中所唱的:“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的马车来”,但是不光是女子本人,女子的财物也属于氓了。由此可见,第2诗节在感情上已经比第1诗节进了一步,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没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让人怀疑是私奔。

步骤4:

同学们提出的第3到第6个问题都在第3、4诗节。

第3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的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留下点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3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在,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在。表面说桑,实则说人。上节说桑叶正鲜嫩,女子青春貌美,没有被遗弃的借口,而现在不同了。“徂”就是“到”的意思。此句不是说三岁就嫁到氓的家,而是指多年,过苦日子从没有怨言,因为当初女主人公看中的是什么呀?“蚩蚩”。她看中的不是氓的社会地位,也不是看他有多少财产,而是一个人。而氓的择偶标准恰恰相反,他取貌不取德。

“淇水荡荡,溅车帷裳”,表明她离去了。这么做不是因为她有什么“不爽”,不对,而是士“贰”了,什么是“贰”?以前他很“蚩蚩”,现在他不“蚩蚩”了,这小子前后行为不一致,有贰心了,遗弃了我,男人啊没个定准,经常变来变去。与其这样,不如趁早离开,所以女子主动走了,虽则首先是氓变心了,女子不得不走这一步,但也可见她性格中坚韧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上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当年被追求的女子,现在成了弃妇。

步骤5:

第5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休息,但氓你将我娶到了家,心满意足了,竟然对我虐待起来,有时甚至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姐妹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可能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假象来欺瞒家里人呢,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可是有苦没处诉啊,俗话说:脚上的泡,自己走的。所以静下心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掉泪了。

步骤6:

第6诗节写弃妇的觉醒。“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有假设意味,意即假如咱俩白头偕老了,会使我更加怨恨你。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分开,这里有一种决绝。又用起兴反衬氓的变化无常。“总角”将头发扎起来,像角一样。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时氓信誓旦旦,发誓诅咒要将爱情进行到底。现在你变心了,我还得活着,“亦已焉哉”表现着女主人公的一种刚烈和决绝。尽管她曾幻想爱情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但当自己追求的爱情被爱人无情毁灭后,她毅然靠理智活了下来。

步骤7:

注意文章内在的结构和章法,它没有采用日记的形式写恋爱婚姻到感情的破裂,而是采用回忆的形式,有一条内在的抒情线索。

历来的《诗经》研究者对《氓》中的女主人公均褒奖有嘉,在母系氏族已经成为过去,女人已经成为附属品的社会里,她的决绝与刚烈是应该受到赞扬的。到了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就更低了。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受封建礼教的压迫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幸成为一个寡妇,之后被迫再嫁,再守寡,舆论的压力使她痛苦不堪,再加上丧子之痛,最后成为行尸走肉,悲惨地死于新年的祝福声中。《氓》中的女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也是由社会造成的,在那时候,只有男弃女,没有女弃男的权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赋比兴的界定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因此不必对本诗作赋比兴分析,一些相关知识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三)作业:

1.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关《诗经》的内容,拓展阅读《木瓜》,有一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读时请思考。

2.自读《邶风﹒静女》,尝试将其改写成现代白话时,可有所创造,但不要写成译文。

二、《邶风·静女》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下表中字词的读音、意思弄明白。表格为动态随机填写而成。

生僻字词

异读字词

通假字

特殊助词

荑:自牧归荑

洵:洵美且异

爱、见:爱而不见

说、女:说怿女美

归:自牧归荑

匪:匪女之为美

有:彤管有炜

(二)课文研读

步骤1:

请同学们朗读《邶风·静女》,教师点拨。

步骤2:

讲解《静女》。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由于诗歌内容浅易明了,可由学生研读,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第1节描写男子等待姑娘时的情态。“静女其姝”,静是娴静的意思,姝是美丽的意思。,在男子的心里,心爱的姑娘既娴静又美丽,并且“俟我于城隅”,是姑娘主动约我的,可是她现在为什么不见了?是有意躲避还是爽约?他着急,所以“搔首踟躇”。

第2、3诗节,小伙子开始回想与姑娘的美好的交往,她赠送我彤管,还赠送我“荑”——爱情的信物,在小伙子看来,这些东西实在太美了,但他知道,并不是这些东西本身有多美,其实是因为“美人之贻”。爱屋及乌,古已有之,今亦有之,古今一也。

(三)写作训练

学生展示改写《静女》的作品。以下是我执教班级学生的作品,仅供参考。

静女

葛丹

啊,美丽娴静的姑娘,

约我黄昏在城墙边等候。

不知是我的心急还是姑娘害羞,

我的心上人一直没有出现。

只有我自己在落日的余晖中徘徊,

回味那属于我们的美丽的过去。

啊,美丽娴静的姑娘,

你是否还记得曾赠给我的那只红色长笛?

我心里懂得,

懂得你是让我为你吹奏爱的赞歌。

每当我拿起那红润美丽的长笛,

就会情不自禁想到你。

啊,美丽娴静的姑娘,

你是否记得曾送我的那束茅草芽?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那爱的信物,

也许,那草并不美丽,

可那送草的人却是我最挚爱的姑娘。

《邶风﹒静女》两性版

魏欣

男生版

我轻轻的来了,拿着你送我的萧,

却不见心爱的你。

也许是我太心急,提前来到城门下,

可我甘愿等心爱的你。

时间一点一点流过,

思念一滴一滴凝聚。

回想起你我相处的日子,

我不禁美美的笑了。

望着你送我的茅草,

捧起你送我的萧,

吹奏一曲情歌,

寄托我的相思。

女生版

我悄悄躲在城门角,

望着天边的夕阳,

心里不觉一阵乱跳,

我知道心爱的人,

会伴着夕阳来到我身旁。

轻轻的你终于来了,

带着我送你的萧。

凝视你张望的身影,

我不禁感到幸福充斥周遭。

本想和你开个玩笑,

却在无意间,

感受到你深深的爱意,

聆听你优美的萧声,

品味着爱的甜蜜。

静女﹒柔

郭鑫

从前一颗漂泊的浮尘,

定居在你的娴柔。

在娴柔的等候里,

是我海洋般的青愁。

那云中躲藏的邂逅,

燃烧在我的眉头。

那月下瓢远的风笛,

是我骄傲的守侯。

守侯在,

你的眼眸,

尘,

在白茅的吻下叩首。

是否,

爱在风雪后?

静女

肖华杰

最爱你低头时的温柔,

恰似水莲花的娇羞。

城隅上隐约的身影,

是思念无尽的守侯。

最恋你彤管的清悠,

仿佛美酒溶进清风的歌喉,

草叶编织你的倩影,

就在深夜思念你的时候。

  以上几首习作的作者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二度创作,表现出对原诗的尊重,又对诗的意境有所丰富,并且能够借鉴所读过的其他现代白话诗,巧妙化用,为我所用。由此可见,学生读懂《诗经》力所能及,但首先需要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改写古诗还要适当注意韵律。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并扩展阅读后面附录的《诗经》篇目,尝试写读后感或简单的文学评论。

搜集相关资料,选取一个角度,写关于《诗经》研究的综述。

张玉新导师工作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