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性的气魄传承屈原文化

以世界性的气魄传承屈原文化——三峡日报记者专访“第二届屈原诗歌奖”部分获奖者和评委

6月1日,第二届“屈原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宜昌举行。三峡日报记者专访了张执浩、沈苇、陈先发、梁平、阎安、娜夜、阿信、谷禾、金铃子、李满强等部分屈原诗歌奖获奖者和评委。他们相信,宜昌完全有实力把“中国诗歌之城”这张名片越擦越亮,以世界性的气度和气魄传承屈原文化。

张执浩:“诗歌之城”名片越擦越亮

“我是宜昌的女婿,非常荣幸能够担任宜昌‘诗歌大使’!”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二届屈原诗歌奖评委张执浩表示,他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这座诗情澎湃的山水之城。

张执浩介绍道,本次活动收到的参评作品量十分喜人,其中诗集多部,还有多位诗人近万首诗歌参加征文奖角逐,“屈原诗歌奖”的号召力可见一斑。“这些诗歌基本上涵盖和代表了当代汉语诗坛老中青三代的写作水准,我觉得都很好。”

了解到宜昌正在着力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张执浩表示,屈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不能仅仅将屈原当作一位古代诗人,更应该不断开发屈原文化的当代性。

“屈原高洁的人生品质、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以及他怀有的强烈‘美政’愿望,对我们当代诗人十分具有启发性。”张执浩认为,宜昌应该深挖屈原留下来的这些宝贵遗产,让屈原文化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将屈原诗歌奖作为长期文化活动项目,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屈原的作品,从中提炼出各种艺术形态,用多样性的艺术手段来呈现屈原精神的价值。

张执浩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宜昌完全有实力把‘中国诗歌之城’这张名片越擦越亮。”(记者何婧)

沈苇:以诗人之魂筑诗歌之城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第一次来到‘中国诗歌之城’宜昌,令我印象深刻,感觉美好!”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屈原诗歌奖获奖诗人沈苇介绍,自己出身江浙、久居新疆,对于长江流域的三峡地理和人文风情向往已久。

“《诗江南》是我在新疆生活工作30多年后,重返浙江为‘第一故乡’创作的首部诗集。”沈苇介绍,诗集名的地域面以长三角(狭义江南)为核心,涵盖了包括湖北在内的整个大江南地区(广义江南),其中宜昌又位于巴楚文化的交界地带,群山、丘陵、平原、大江、峡谷……地舆地貌具有《楚辞》《离骚》瑰丽多姿的色彩和特征,令他为之向往。

“能获得以屈原命名的诗歌奖,我倍感荣幸,唯有发愤写作、上下求索,才不负褒奖。”沈苇认为,屈原是一位站在文化源头和精神源头的“巅峰诗人”,他是第一位将“言志”与“缘情”完美融合的诗人,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源头之一,也是宜昌最大的文化符号。他期待宜昌以更高站位和视野发展屈原文化、做强屈原文化,在地方特色和中国特色之上,以世界性的气度和气魄传承屈原文化,以巅峰诗人之魂,筑中国诗歌之城。(记者何婧)

陈先发:探寻中国诗歌不灭的火种

“宜昌颁发的‘诗歌大使’铭牌,一直高置在我的书架上。”6月1日,当代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接受采访时说,宜昌的山河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在心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对年首次来宜,陈先发记忆犹新。在跟基层学校的孩子们座谈诗歌与屈原文化时,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满童趣的现场问答,让他备感诗歌文化在宜昌民间土壤中有着繁茂的根系和旺盛的生机。

“宜昌举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就是很好传承屈原文化的形式。”陈先发说,近年来宜昌在弘扬屈原文化和诗歌文化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令人耳目一新,自身的区域文化形象也日益鲜明。

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屈原文化,陈先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文化活动的设计上,要让其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用不断涌现的文艺新作来构建新时代的史诗;诗歌文化活动要有持续性,最终形成强大“品牌效应”;搭建更多平台,促成宜昌成为全球屈原研究和诗歌交流的核心地带。

“当代诗人与屈原同在一部绵延不绝的史诗中。”陈先发表示,当代诗人应在屈原诗歌中探寻中国诗歌不灭的火种,多与读者、爱诗之人交流,让普通群众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诗歌了解屈原、了解端午,更好地传扬,让端午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记者蔡昶)

梁平:带着创作成果致敬“诗魂”

“很荣幸我的诗集《时间笔记》获得第二届屈原诗歌奖。这不仅代表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能作为一名诗人,带着自己的创作成果来到屈原故里宜昌,以这种方式向屈原致敬。”成都市文联主席、第二届屈原诗歌奖获奖者梁平对记者说。

“屈原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一生沉浮,却在得意与失意的时候,始终直面残酷的现实与不堪忍受的浊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