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越王勾践从没卧薪尝胆,也没有兔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让人最先想到的是诸侯国连年混战的局面,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时有庞涓、孙膑等兵家,有商鞅、李悝等法家,有张仪、苏秦等纵横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公侯、霸主轮流登场。

不过在这个时代,能够千古流传的女子却少之又少,其中最美丽的名字要数“西施”了,提到这个名字,伴随而来的不仅是西子湖畔浣纱的倩影,还有与之相关的勾践、夫差两位枭雄。

其中勾践的历史存在感要远超夫差,他一生的伟绩留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激励人心的奋斗感言,也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非议。

这样有反差感的君王,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越王勾践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没有卧薪尝胆

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势没落,地方诸侯国势力崛起,齐楚晋等中原大国更是力压天子而称霸一方,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权力,这些诸侯国纷争不断。地处偏隅的吴越两国势力较小,本来与世无争,但却被大国之间的争斗牵连卷入纷争。

吴国与晋楚两国接壤,晋国为了压制楚国,率先联合吴国攻楚,楚国也效仿联合自己的邻国越国抵抗晋、吴联军,因此,本来相安无事的吴越在世代纷争中逐渐结下了世仇。

公元前年,勾践的父亲去世,他继位为越王,吴王阖闾趁机偷袭,结果被勾践杀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牢记父仇,每天命下人在身边高呼:“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以此来砥砺自己报仇。

夫差带领吴国士兵日夜练兵,筹谋两年之后发动复仇之战,在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军,并越过会稽山,直捣越国都城会稽城。

都城失陷意味着越国国灭,勾践本来准备杀死妻子、烧掉国库与吴军决一死战来殉国,但在此时,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都力劝其降吴乞和。

思量再三,勾践采用此计,并安排重金和美女贿赂吴国重臣太宰嚭。太宰嚭将美女献给吴王,并为其美言道:“把勾践逼急了,他与我国死战,其实对吴国不利!”

夫差听后觉得有理,便饶了勾践的性命,但又听伍子胥说怕勾践会反扑,便命令勾践到吴国为奴,绝了他的后路。

勾践带着妻子,穿上粗布衣服,做小伏低跪在吴王夫差面前自称奴仆,然后被分配去养马。

在此阶段,他以周文王被囚羑里的历史砥砺自己忍辱负重,日日亲自为吴王喂马、牵马驾车,从未有一丝的不满,因此换来了吴王的信任,并放任其回到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为了复国,亲自下田耕种、笼络民心,妻子带着农妇养蚕织布,夫妻俩励精图治,最后终于一雪前耻,打败了夫差。

那么勾践有没有卧薪尝胆呢?“尝胆”的记载来自《史记》一书中,司马迁记载勾践回到越国后牢记灭国之恨,并在房梁上悬挂苦胆,日日尝之,来砥砺自己发奋图强,并未提到“卧薪”。

“卧薪”和“尝胆”放在一起始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一书中,用以描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孙权,因此“卧薪尝胆”一词得以流传下来。

明朝末年一本描写西施传奇的剧本《浣纱记》中首次借用卧薪、尝胆之事来渲染越王勾践;之后,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

与话本和小说相比,正史的流传度不高,这才有了后世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错误记录。

没有兔死狗烹

《史记》中记载,勾践复国后,两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选择了不同的去处。范蠡辞去官职归隐,而文种还留在越国朝堂上。

范蠡临走的时候送给了文种一封信,劝告他也辞官,信上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但文种不听劝告,执意留下。

不久之后,有人诬告文种谋反,越王勾践未经调查便定了他的罪,并将自己的宝剑赐给他说:“你教给我打败吴国有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四种就成功了,剩下的三种你帮我试一下吧!”文种听后被逼自刎而死。

《史记》被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载的事往往被后世认为就是正史,其实不然,它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距离书中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事件已经过去数百年,太史公也是根据先人留下的记录再加工而已。

兔死狗烹的故事也是他杜撰而来,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思想家韩非子的《内储说下六微》一篇中,也是描写吴越之争的事情,但并不是指越王勾践。

书中写道,越王打败吴国后,吴王准备效仿勾践臣服越国,越王准备答应,却遭到范蠡和文种的阻挠。吴国的太宰嚭知道后,写信给文种说:“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你何不放过吴国,让它成为越国的忧患,那么像你这样的谋臣就不会被杀?”

可见,原文中“兔死狗烹”只是一种外交说辞,并不是事实,是被司马迁挪用到自己的著作中再加工而已。

真实的勾践

吴越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事,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就要借鉴距离事实最近的史书来看。

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史学著作《左氏外传》中对越王勾践有着清晰的记载和评价。

勾践爱民如子,奖励生产。他下令老弱孤寡、患病贫苦的人,由国家出钱供养;还下令只要生下孩子,不分男女,公家都会给予奖励;家里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

他严于律己。自己只吃自己亲自耕种的粮食,只穿自己妻子亲自织布缝制的衣服。

他从谏如流、任人唯贤,用人不问出身。越国两位重臣文种和范蠡都来自楚国,但勾践却对其委以重任。

两人一个负责钱粮,一个负责军政,掌握着越国的生死存亡之计。勾践每次与文种商量国事时,都丝毫没有架子,都是“执其手而与之谋”。

灭吴之后,范蠡提出想辞官归隐,勾践为了挽留他威胁说:“你留下来,我将越国分你一般般;如果你执意要走,我就去求死”。

由此可见,真实的勾践并不是《史记》中记载的那样,不过是后世的作家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文学作品,输出自己的观点,不断杜撰、修改,使历史走了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