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焦作市普通高中

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6172003.html
焦作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借人性议题曲折展开他对“国民毛病”的救治方案,这和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旗展开国民性批判其实有着极大的相似处(这也是沈从文受到鲁迅影响的一个最明显的反映)。鲁迅以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鲁迅曾提到过国民性改造的三大命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沈从文的“国民毛病”的诊断方案几乎完全包含了鲁迅所思考的国民性改造的三大命题,从《中国人的病》一文来看,沈从文对人之为“人”的权利的强调是建立在他对民族国家公民责任、义务的体认上。沈从文还认为,国民对个人正当权利的争取、对个人义务的承担都是现代民族国家最为基本的自救之道,“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各方面共同努力,用一种新方法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使人人乐于为国家尽义务,且使每人皆可以有机会得到一个‘人’的各种权利。要求‘人权’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它实在是一切现代文明的种子”。文学作为“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的一种新方法,它对于“新国民”新观念的塑造是通过鼓吹公民权利的确认、义务的承担,在“人权”的高度上肯定它对于国民人格提升的意义。

而在年写就的《尽责》一文,沈从文针对当时“读经救国”风气的浓厚的情况,反对用符咒般的束缚来麻醉人们的思想:“单纯提倡读经,经书不发生影响,则糟蹋国民精力,毫无代价。若发生影响,使全国人民尽成及格秀才,更挫折国民应付当前与未来环境的勇气。总而言之,从大处看,这时代实行读经即近于民族自杀。”沈从文萦系于心的乃国家的强大、民族的进步,自然远离那种“帝王神佛与臣仆信士”的人生观的价值旨趣。在他看来,诸如“读经”之类皮相做派不但不能振奋民族精神,相反还会形成社会发展的禁锢,且不利于“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国民软弱心理的克服正需借助于“忍劳耐苦不在乎,对一切事皆死里求生的精神”。

由此出发,沈从文的“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辨析也结合到他对乡土社会的这一美好传统的认识上,他开出的“救国家同时救自己的简要药方”要旨就是要激发国民“对一切事皆死里求生的精神”,诉诸国民的国家意识来达到乡土书写的不用之用,乡土书写的疗救功能因此就从“国民毛病”的救治方案的背景中显露出来。王德威指出:“沈从文的写作其实响应了二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文化、政治局面,他的作品应被理解为‘五四’以后写实主义辩证的一端,而非例外。”如果在“写实主义辩证的一端”来理解沈从文的乡土书写和牧歌情调的抒发,他对自然人性的推崇也可以看作新文学启蒙传统的另一种展开,是启蒙传统的组成部分。

自然人性提供的是有别于“国民毛病”的人性发展标准,如果形成坚持自然人性的共识,“国民毛病”的诊断就不至于失去可依参照的向度,于此,乡土文学还是能够完全纳入“为人生”的文学视域,并挺立着它的社会批判理念。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便不得不承认沈从文乡土书写自然人性的表达暗含意图明确的功利倾向。沈从文自己就说过:“这功利若指的是可以使我们软弱的变成健康,坏的变好,不美的变美……功利也仍然还有些功利的好处。”沈从文本人对这种文学的启蒙功利作用不绝对排斥,相反,他还有意赞同,有意从文学实践中维护,就是证明。

(摘编自刘涵之《小说新质与现代文艺高峰——以鲁迅、沈从文为中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和鲁迅相似,都有对人性的思考,直接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缺点,并提出自己对国民性的救治或改造方案。

B.沈从文反对“读经救国”的做法,他认为单纯提倡读经,不管发生影响与否,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威胁民族的未来。

C.沈从文乡土书写疗救功能的背景是“对乡土社会的这一美好传统的认识”,目的是达到乡土书写的不用之用。

D.自然人性提供的人性发展标准与“国民毛病”的人性发展标准一致,可以为“国民毛病”的诊断作参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鲁迅的话语和观点,概括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及改造的认识,并由此引出沈从文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内容。

B.文章举沈从文《中国人的病》一文,意在表明“人权”是人的正当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得到“人”的各种权利。

C.《尽责》一文阐述了沈从文对“国民毛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