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成太史一家之言,谢谢你留下来

历史的风尘洗礼,古人早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一部巨作。

他,呕心沥血,忍辱负重,秉烛夜读,只为这一部字字泣血的巨著。

在历史的尘封中,现在的他,少了骨肉,多了冷寂。就像百科上的他: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只有透过这部史记,才会看透他,一个有血有肉,一个热气腾腾,以笔作剑,以史作马。

太史公的文字,依然裹挟着杀伐果决的气息,还原着惊心动魄的镜头,将我们从干枯的历史叙述中带入一个个历史事件的现场。从故事到政事,从人物到命运,字里行间无不翻涌、激荡着情感的波涛。

司马子长,十岁随父亲步入长安,便继承父亲的衣钵。学历史,著书立传,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请教《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访寻古迹,采集传说,了解风土,接触各方事物。正是因此,他体察民苦,为史记的创作奠下了坚实基础。

好像,一切都顺风顺水,司马子长成为宫廷史官。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估计就会像他父亲一样,写书立传,终老一生。

但是,一场风波,宫刑,成为他的转折点。

李陵风波,他最为熟悉了吧。

“报——李将军投降敌方,大军全部投敌。”

“太史,卿与李将军素为亲近,卿以为何?”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司马迁的回答,有朋友之义,君臣之忠,然而结果却……

武帝大怒,以同党之罪,将司马迁下狱。

狱中的他知道,等待他的是死亡,或者宫刑。他并不怕死,但是他有没有完成的任务,他要写,他要把完整的历史呈现给后人,这是身为太史的使命,也是他唯一坚持下去的理由。

他本想一死,保全下他的名节,他不想苟活于世,受尽凌辱。转念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公元前91年,旷世名著《史记》经过司马迁13年的艰苦写作,终于全书完成。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忍受着身体和精神双重压迫的他,在巨著中,他更加游刃有余,笔锋犀利,见解清奇。

后世,敬他,尊为太史公,认定他是史上真正的史官,被后世效仿。“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的品评。

南宋·史学家郑樵也曾说过,“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然而十国时期吴国将领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当然,《史记》也是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甚至有的在时间方面会直接错位。但是这本书仍然是跨越三千年的时间,试问怎么可能处处精确。

而我,只想对你说,谢谢你留下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