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跟杜甫很像,杜甫是被“憋”成大诗人的,而辛弃疾差不多也是被“憋”成大词人的。
辛弃疾与杜甫一样有报国之志,同时也一样有报国之才,可是当政者就是不用他,或者也迫于声名偶尔起用他,但却把他放在无足轻重的地方官任上去消磨,所以陆游称辛弃疾是“大材小用古所叹”((《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一类的代表。
(辛弃疾像)
辛弃疾的志意在于抗金复国,但他的一生时光,不是被投闲置散罢官在家,就是在地方官任上管理农政,偶尔也让他指挥兵事,却是让他去平定地方起义,与复国完全无关。
所以,如果读辛弃疾的词,有很多词的写作背景都是闲居的愤懑之作,比如本文要读的这首《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淳熙八年(年)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时,他在带湖的新居正好落成,于是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又有几个二十年呢),他除了有短暂时间(一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这首词标题中的“西岩”,就在上饶城城南,风景优美,辛弃疾闷居乡里,为了舒散怀抱,常常在此赏游。
需要思考的是这里所写的“独游”,所谓的“独游”,当然是一方面寂寞无伴,一方面郁闷在胸。而词人在词的标题里注明“独游”,已经给全词定下了基调。
(沈尹默书法)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辛弃疾词中经常出现青山,比如最典型的《贺新郎》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比如《菩萨蛮》的“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妩媚生”,比如《沁园春》的“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青山”在他的笔下,是有着思想感情的“朋友”,是与他“情与貌,略相似”的知己。
于是,他说,青山啊,我喊你过来,你却无动于衷,你那么不得意,那么的困顿,却又那样的高傲,又有谁会可怜你,又有谁会喜欢你呢?这是借青山写自己,词人自己何尝不是傲然屹立的青山,他孤标傲世,他不随人俯仰,他绝不同于那些热衷功名的利禄之辈,他就那样静静的,孤独着。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岁暮寒冬,天气转冷了,于是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好相互为伴,互相温暖以抵御冬天的寒冷。这里的寒冬,不单单只是自然界的寒冬,还指词人政治上的寒冬,他正在恶劣的政治气候迫害之下,他闲居山野,所以,他渴望青山以情怀相慰,得到青山的深切关怀,所以,他假想着青山主动来劝他。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到了词的下片,词人又辟出新的境界,他把明月拉了境界中,这里说山头明月,是因为在山中望月,只有明月高升于天,才会有“山头”显露出来,而山头显月,自然是那月亮已高悬于中天了。所以,他说明月“本在天高处”。明月悄悄爬上山头,他正深切地探望着人间这位可敬而可怜的词人,它高高挂在天上,却散放着它的清晖,温暖着词人,陪伴着词人。至此,不仅青山,甚至山头的明月,也成了词人的朋友与知己、伴侣,也只有它们了解词人,也同时温暖着词人。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本在“天高处”的月,每天晚上都映入青溪,来到词人身边,深情地陪伴在词人身边,默默地听着词人诵读《离骚》。有意思的是,词人不说谁在读《离骚》,只说明月来听读,而所读之篇章,正是抒发屈原郁愤不平的《离骚》。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被作者赋予了理想化的人格,他们没有世俗的偏见,他们高尚、纯洁,他们与词人心意相通,当词人于罢官之际,被世俗的“严寒”相逼之时,能够与他相伴的,只有青山与明月。而青山与明月与词人有相通的情绪,就是《离骚》所蕴含的情绪。
(傅抱石《屈原》)
这篇看似抒写词人游乐,寄情山水的小词,通篇都轻松明快,但如果细加品味,实际上全篇的重点在最后的《离骚》句,有了这一句的。这首词作的巧妙之处正在于此,词人只用了这轻轻一句,就充分地表达了他有志难抒的情怀,开拓和深化了全词的主题。
(之76,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