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全唐诗卷43第4
李百药其人
史载李百药自幼多病,祖母特意赐名“百药”。《史记》的头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而我们的主人公李百药是生而悲催、弱而多病。
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就已然悲催,本是北朝一等一的文士,北齐、北周、隋三代重臣,为隋朝统一立下大功,功成之后却被隋文帝疏远,遭同僚谮毁,晚年逐出京城,于地方任上抑郁而终。
李百药继承了这一悲催体质。早年担任太子杨勇的东宫学士,他曾婉拒隋文帝次子杨广的招揽,不意竟由此结怨。待杨广登上皇位,李百药当即被贬为桂州司马。年,因江南管崇起义,他戍守会稽。叛乱平息本应有功,结果隋炀帝发现这人居然还在,决意“宜斥丑处”,将他放逐到更为偏远的建安(今福建建瓯)。赴任途中,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此时已是天下大乱。
隋炀帝杨广(富大龙饰)隋末乱世,身若浮萍,李百药遭乱军裹挟,辗转于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辅公祏各种势力之间。待到入唐,又因为敏感身份蒙受诬告,真相大白后唐高祖李渊仍然忿恨不平,将他流配泾州。直到贞观时期,已是花甲之身的他才重新被唐太宗起用。
李百药一生,遇过劫匪,下过监狱,险遭毒杀,屡被流配,与死神打过的照面不知有多少。他的笔下,尤多失意愤慨之作,于唐初一代显露出鲜明的个人特色。这首《途中述怀》,可能就作于年充戍会稽之时。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诗篇从两位先贤写起:
伯喈,即蔡文姬之父蔡邕,东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因得罪权贵而被举家流放朔方。
亭伯,即汉赋大家崔骃,因敢言直谏被大将军窦宪贬逐至辽东长岑县(今朝鲜黄海南道境内)。
李百药感叹自身:自己怎么会和两位大贤相似,成为滞留云台的漂泊客呢?
细考地名,今江苏镇江有云台山,历来是兵家要地,诗中所言“守云台”与年李百药戍守会稽之经历相合。据此,本诗可能作于诗人充军途经云台之时。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
路途遥远,已是日暮,太平时期,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竟到了穷尽的地步。
“道穷”狭义上明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道路,曾贬蛮荒之地,今又充军远行,仕途看不到任何希望。
更深一层,据《史记·孔子世家》,传说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哀叹“吾道穷矣”。麒麟是祥瑞之兽,本应只在太平盛世出现,结果却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了春秋乱世,还遭人捕猎而负伤。故孔子认定自己的理想主张无法实现,心目中的仁义之道不复行于天下。道穷,既表示个人理想的破灭,又喻指国家正道的衰微。
“时泰道斯穷”其实充满讽刺意味,若此诗果真作于年,隋王朝已是危机四起,不然会稽也不会出现农民起义,李百药会有这次充军戍守。故时泰是讽,道穷是真。
麒麟,仁兽也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悲凄的岸边草被拔去了草心,出落于岩石间的梧桐呈半死状。目送大雁向衡阳飞去,因江上的枫林而感伤。
所罗列之物,既是意象,又属典故:
拔心草,又名卷施、宿莽,《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半死桐,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衡阳雁,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回雁峰而止,所谓“衡阳雁去无留意”江上枫,屈原《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妙笔串联,放逐途中那种悲伤、半死的心境得到了动情传达。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按理说,好人应有好福气,而今却实难让人信服。(罢了,)丈夫有自己的志气,怎么能够因为仕途不平就伤悲呢?
老子原话“福兮祸所伏”,这里“福兮良所伏”则另有新意,和好人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大抵是一个道理。悲催的李百药却对这类道理提出强烈的质疑。名臣之子,出身优良、才学优良,身为太子僚属谢绝杨广的征召也是一种正当的本分,不料却被促狭的隋炀帝忌恨一生,个人前途一片黑暗,李百药是实在想不通。这一联也是前面“时泰道斯穷”的引申。
李百药可贵在于,就算悲催至极,也绝不会一丧到底,他并没有想通,他非常痛苦,却仍然在诗篇的结尾用“丈夫自有志”来勉励自己。其实,充戍会稽只能算是李百药悲催人生的开端而已,更深更重的磨难在后面等待着他。。。
有时我们有必要狠心地明白,所谓好人好报、努力就会成功,实质更像是一种好意的劝慰。现实就是能够如此残酷,有的人生就会如此悲催。好比李百药,几乎就没有能够真正掌控自身命运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好人,何尝没有努力过?
闽南语歌曲多有豪气,如那首《世界第一等》所唱“人生的风景亲像大海的风涌,有时猛有时平”,“莫怨天莫尤人,命顺命歹拢是一生”。明白了这层奥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是不是就选择不做好人,或者干脆就不再努力?悲催如李百药,却仍然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丈夫自有志”!自信是世间第一等的人物,那自然会有自己的价值取舍,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志节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