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厢记的作者及流传

随着人类历史进程而出现的文学作品,它们放射的光波也有强有弱,有远有近。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可以跟日月争光。明人李献吉说《西厢记》可以直接继承《离骚》,清初人金圣叹说它可以跟《庄子》、《史记》并驾齐驱。这说明它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产生同样强烈的光波,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西厢记》的作者,从明代中叶以来一直有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关汉卿作还是王实甫作,也有人说是王实甫、关汉卿合作,即王实甫写前四本,关汉卿写第五本,合成一部大型的爱情故事戏。我们从早期的历史文献,如《录鬼簿》及《太和正音谱》等书的记载,以及作品本身的风格看,定《西厢记》为王实甫作,根据比较充分。明代也有人认为关汉卿作,但根据不足。至于王实甫作前四本,关汉卿作第五本的说法,是由于第五本的艺术成就比之前四本确有不及而引起的。但关汉卿写戏的本领决不在王实甫之下,如果真是王、关合作的话,将会象珊瑚玉树,彼此交辉,春兰秋菊,前后竞秀,何至于有愧前四本的续笔,给后人以“狗尾续貂”之讥呢?这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据个人考察,王实甫创作活动的年代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即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科举制度的长期停止,使他只能把自己的创作才能贡献给舞台艺术,供大都市民阶层的欣赏。当时全国统一的局面,使他有可能兼取南北各种崔张故事演唱本的长处,如北方的《西厢搊弹词》,南方的《崔莺莺西厢记》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可以说,这5本21折的大型戏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都市观众、舞台艺人的共同创造,最后由杰出的戏曲作家王实甫写定的。《西厢记》在元代大都上演后,逐渐流行全国。明中叶后,传奇戏流行,用南曲改编的本子又纷纷出现。李日华的《南西厢》,由于保存王实甫的原词较多,在舞台上逐渐取代了王本的地位。但它的文学成就远不能跟王本相比。这时王本的刻本却越来越多,它被称为“北曲之祖”,赢得了更多的文人、学者的爱好。到明末清初,王本原词除“惠明送书”、“长亭送别”等少数折子戏外,整本演出的很少。清末民初,用昆腔演唱的《南西厢》,又逐渐为京剧本及其他地方戏的改编本所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昆剧、越剧和其他地方剧种又改编《西厢记》上演。田汉同志改编的京剧本,马少波同志改编的昆剧本,曾多次在北京演出,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越剧本《西厢记》曾到苏联和东欧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这说明它的舞台生命的久远和影响的越来越大。在王实甫《西厢记》的流传过程中,从郑德辉的《梅香》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在关目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西厢记》的影响。《梅香》被称为“小西厢”。《玉簪记》的“琴挑”、“偷诗”,《风筝误》的“前亲”、“后亲”等轻喜剧场子,都是按照《西厢记》“赖简”、“闹简”等的路子安排的。在明清两代的文学作品里,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受过《西厢记》的积极影响。汤显祖不仅对《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评价十分精到,而且继承了它的思想倾向。在《牡丹亭》里,汤显祖描写杜丽娘怎样为崔张双方经过密约偷期得到美满婚姻所感动。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林黛玉、贾宝玉怎样沉醉于《西厢记》的艺术欣赏中,成功地塑造了这两个追求自由结合的青年的形象。《西厢记》现传明清刻本不下百种。其中有些刻本,如明弘治本、徐士范本、王伯良本、凌濛初本,还有图象、有注释、有评语、有考证,对后人的欣赏和研究都很有用。清初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高度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成就,认为它可以跟《庄子》、《离骚》、《史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并列,对它的思想、艺术的分析,也比较细致,因此流传比较广泛。但他固执第五本为关汉卿的续笔,大肆指责,又往往妄改原文,以迁就他的主观评价,因此近代以来渐少流传,代之而起的是现代一些学者的校注本。早在18世纪末,日本就出现了《西厢记》译本。19世纪中叶以来,又陆续出版了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俄文的译本。可略见王实甫在戏曲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在国外产生的巨大反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